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形成的慢性感染通道通常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演变而来少数因特殊感染引发,常见病因包括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特殊感染,临床表现有肛周反复流脓、肿痛,分类按瘘管位置分为低位和高位肛瘘按与括约肌关系分为肛管括约肌间型等类型,诊断通过病史采集、肛门指检、肛门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谨慎选手术方式,妊娠期女性权衡手术与药物利弊,老年人需评估全身状况并加强术后护理。
一、定义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慢性感染性通道,通常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演变而来,少数可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特殊原因引发。
二、病因
1.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最为常见的病因,脓肿自行破溃或经手术切开引流后,原发感染灶未完全清除,炎症持续刺激致使瘘管形成。
2.特殊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破坏肛管直肠组织,进而形成肛瘘。
三、临床表现
1.肛周反复流脓:外口可间歇性流出少量脓性、血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
2.肿痛:当瘘管引流不畅时,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若继发感染,疼痛会加剧。
四、分类
1.按瘘管位置
低位肛瘘:瘘管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高位肛瘘:瘘管跨越肛管直肠环以上。
2.按瘘管与括约肌关系
肛管括约肌间型:瘘管位于内外括约肌之间。
经肛管括约肌型:瘘管穿过肛管括约肌。
肛管括约肌上型:瘘管向上穿过肛管括约肌并延伸至肛提肌以上。
肛管括约肌外型:瘘管经肛管括约肌外延伸至盆部组织。
五、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肛周脓肿病史及后续症状变化。
2.肛门指检:可触及瘘管走行,部分患者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组织。
3.肛门镜检查:观察直肠内有无内口及炎症情况。
4.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清晰显示瘘管走行及与括约肌的关系,辅助明确诊断。
六、治疗方式
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目的是切开或切除瘘管,敞开创面促进愈合。常见手术方式包括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通过手术清除感染病灶,重建正常引流通道。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肛瘘:多与先天性肛隐窝感染相关,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手术方式,尽量减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优先考虑对患儿创伤较小的治疗策略。
2.妊娠期女性:肛瘘患者处于妊娠期时,需权衡手术与药物治疗的利弊,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术前术后均需加强母婴安全监测。
3.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全身状况,包括心脑血管、肝肾功能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式,术后加强创面护理,预防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注重营养支持以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