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主要由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尤其是产气荚膜梭菌引起,这类厌氧菌在人体局部坏死组织、缺血缺氧环境下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酶引发疾病,其感染条件包括局部组织损伤、缺血缺氧环境、机体免疫力低下,不同人群中儿童病情进展快、成年人有开放性创伤护理不当易患病、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及有基础病史人群风险较高。
细菌特性: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中。产气荚膜梭菌等菌种能产生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等多种侵袭性酶类以及外毒素,这些物质会破坏组织细胞、溶解组织间质,导致组织坏死、炎症扩散等病理改变。
感染条件
局部组织损伤:开放性骨折、深度撕裂伤、火器伤等造成的大面积组织损伤是常见的感染诱因。当皮肤和深部组织破损后,为梭状芽孢杆菌提供了侵入组织并定植繁殖的途径。例如,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的肢体创伤,伤口局部容易形成缺氧环境,利于这类厌氧菌生长。
缺血缺氧环境:血管损伤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时,更适合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繁殖。像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并肢体创伤时,本身存在血管病变影响血流,伤口局部易发生气性坏疽。
机体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功能受影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需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其自身免疫力降低,更容易遭受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引发气性坏疽。例如,一位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严重创伤后,发生气性坏疽的风险相对较高。
不同人群的易感性及相关情况
儿童:儿童相对而言皮肤黏膜较娇嫩,外伤后如果处理不及时,发生气性坏疽的风险也需关注。比如儿童玩耍时发生较深的刺伤,若伤口清洁不彻底,在局部形成适宜梭状芽孢杆菌生长的环境,就可能引发感染。但总体儿童发生气性坏疽的概率相对较低,不过一旦发生病情进展往往较快,需密切观察伤口情况。
成年人:各年龄段成年人都可能发生,尤其是有开放性创伤且伤口护理不当者。男性由于从事体力劳动等原因可能更多接触外伤情况,相对来说发生气性坏疽的风险可能略高于部分女性,但这不是绝对的,女性若有相应创伤且符合感染条件也会患病。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从事野外作业、频繁接触土壤等环境的人群,接触梭状芽孢杆菌的机会增多,发生气性坏疽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野外勘探人员在工作中若有较深伤口,感染梭状芽孢杆菌引发气性坏疽的可能性较一般人群大。
有基础病史人群:除了糖尿病患者外,像血管炎患者存在血管病变,会影响局部血流,使组织易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增加气性坏疽发生风险;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免疫力下降,也更容易遭受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而引发气性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