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儿童表现常不典型、老年人表现相对隐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细菌学检查血培养病程1-2周阳性率高、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且适用于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病程中后期阳性率高,肥达反应“O”≥1:80、“H”≥1:160或双份血清抗体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但需结合临床;鉴别诊断需与病毒性肝炎、疟疾、败血症等区分,儿童鉴别需更细致分析指标、老年人需排除基础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
一、临床表现层面
伤寒副伤寒患者通常呈现持续发热症状,热型多为稽留热,体温可逐渐上升至39~40℃并持续数周;伴随相对缓脉,即心率与发热程度不成比例;存在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精神萎靡等,消化道症状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秘或腹泻等;部分患者会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为淡红色小丘疹;还可能有肝脾肿大现象。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其他伴随症状;老年人免疫功能较弱,发热等表现可能相对隐匿,需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层面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呈减少趋势,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这是因为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影响白细胞分布及计数。
2.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是确诊伤寒副伤寒的关键依据,病程1~2周时血液中细菌含量较高,阳性率可达80%~90%,通过培养分离出伤寒副伤寒杆菌可明确诊断。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尤其适用于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因骨髓中巨噬细胞吞噬细菌后,细菌在骨髓中存活时间较长,易被检出。
粪便培养:在病程中后期阳性率较高,病程第3~4周时,约70%患者粪便可培养出病原菌,但需注意与带菌者鉴别。
3.肥达反应: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中,“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时,具有诊断意义。但需注意,肥达反应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鉴别诊断层面
需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如病毒性肝炎可出现类似发热、肝脾肿大等表现,但通过病原学检查及肝功能等相关检查可区分;疟疾患者有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等症状,血涂片可发现疟原虫,与伤寒副伤寒不同;败血症多有原发感染灶,毒血症状更重,血培养可分离出不同病原菌,与伤寒副伤寒的病原学表现有差异。在鉴别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疾病特点及检查结果差异,儿童患者因免疫系统发育未完善,鉴别时需更细致分析各项检查指标;老年人基础疾病多,需排除其他基础疾病导致的类似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