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血症是病原菌局部生长繁殖产外毒素入血致症状且病原菌不入血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血培养无病原菌生长治需针对外毒素并处理局部感染灶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流大量繁殖致全身性中毒症状全身症状重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培养可检出病原菌治需早期足量联合用抗菌药等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老人临床表现不典型孕妇用药需权衡对胎儿影响。
一、定义与病原体来源
1.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仅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作用于易感组织和细胞引发毒性症状,病原菌不进入血流。例如白喉杆菌感染时,细菌局限于局部黏膜,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导致毒血症。
2.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常见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可从局部感染灶侵入血流并扩散。
二、临床表现差异
1.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等,一般无明显皮疹、出血点等。以白喉为例,患者有发热、咽痛,但局部假膜形成,全身症状由外毒素引起,无血液中病原菌大量繁殖相关的严重全身表现。
2.败血症:全身症状重,常出现高热、寒战、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肝脾肿大等。严重时可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可迅速高热,皮肤出现瘀点,病情进展易引发休克等严重后果。
三、实验室检查特点
1.毒血症:血常规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培养无病原菌生长。因病原菌未入血,血培养阴性是重要特征。
2.败血症:血常规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血培养可检出病原菌,此为确诊败血症的关键依据,可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以指导治疗。
四、治疗原则不同
1.毒血症:针对外毒素治疗,如使用抗毒素中和外毒素,同时积极处理局部感染灶,清除病原菌生长部位。
2.败血症: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依据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处理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生毒血症或败血症时病情变化快,易出现惊厥、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治疗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选用合适抗菌药物,考虑儿童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避免使用影响生长发育或对肝肾功能损害大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毒血症或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热可不明显但病情较重,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时谨慎选择抗菌药物,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
3.孕妇:孕妇发生毒血症或败血症时需权衡对孕妇病情控制与胎儿安全的关系,用药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菌药物,密切监测胎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