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引发,主要侵犯肝脏致炎症坏死具传染性,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性接触;部分感染者可转为慢性肝炎,慢性乙肝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肝细胞癌;孕妇感染有母婴传播风险需做阻断,老年人病情隐匿易被忽视治疗要综合,有不良生活方式者需改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
一、乙肝的定义
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HBV主要侵犯肝脏,可导致肝脏发生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母亲传给婴儿)以及性接触传播。
二、乙肝的严重性分析
(一)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
部分乙肝感染者会转为慢性肝炎,据相关临床研究统计,急性乙肝转为慢性乙肝的概率约为5%~10%(儿童急性乙肝转为慢性的概率相对更低,约1%~5%,而成人急性乙肝转为慢性的概率较高)。慢性肝炎会持续破坏肝脏组织,影响肝脏正常的代谢、合成等功能。
(二)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
1.肝硬化:慢性乙肝长期持续损伤肝脏,会逐渐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假小叶形成等,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据流行病学调查,慢性乙肝患者经过10~20年左右的病程,约有10%~20%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2.肝衰竭:部分乙肝患者病情会急剧恶化,出现肝衰竭,其病死率较高。例如,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可达70%~80%,亚急性肝衰竭的病死率也在50%左右,慢性肝衰竭的预后同样较差。
3.肝细胞癌:慢性乙肝是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约80%的肝细胞癌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导致肝脏长期炎症损伤,引起肝细胞不断修复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
三、不同人群乙肝相关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孕妇群体
孕妇感染乙肝时,有通过母婴传播将病毒传给胎儿的风险,需在孕期进行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等,以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的概率。
(二)老年人群体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乙肝病情进展可能较为隐匿,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乙肝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谨慎用药,密切监测肝脏功能及基础疾病情况。
(三)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酗酒的乙肝患者,酒精会加重肝脏损伤,需严格避免酒精摄入;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乙肝患者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不利于肝脏修复,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