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副伤寒由不同沙门菌引起经消化道传播,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传播途径是污染水食物,人群普遍易感且夏秋季高发,共同表现有持续发热等,副伤寒丙有化脓病灶,病原学靠标本培养确诊,血清学用肥达反应辅助,预防要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一、定义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由副伤寒甲沙门菌引起)、副伤寒乙(由副伤寒乙沙门菌引起)、副伤寒丙(由副伤寒丙沙门菌引起),三者均为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均属沙门菌属,临床特征有相似之处但也各有特点。
二、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属沙门菌属D群,为革兰阴性杆菌,有鞭毛能运动,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强,可在水、食物中存活数周;副伤寒甲沙门菌属A群,副伤寒乙沙门菌属B群,副伤寒丙沙门菌属C群,不同型别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差异,但均具有传染性。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病程中可从粪便排菌,带菌者包括潜伏期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及慢性带菌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如饮用污染水源、食用污染的食物(如生吃被污染的瓜果等)可引起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壮年相对更易感染,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型别之间交叉免疫力不持久。
流行特征: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与夏季饮食卫生状况、气温适宜细菌繁殖等因素相关。
四、临床表现
共同表现:均有持续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高达39~40℃,伴有相对缓脉(脉搏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或便秘等),部分患者可见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肝脾肿大等。
副伤寒丙特点:除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化脓性病灶,如骨髓炎、关节炎、肺炎等局部化脓性感染表现。
五、诊断
病原学检查:采集患者血液、骨髓、粪便、尿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若培养出相应的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可确诊。
血清学检查:常用肥达反应,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若抗体效价呈动态升高对诊断有辅助意义,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六、预防
管理传染源:患者需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带菌者应避免从事食品加工等行业,加强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注重饮食卫生,做到食物煮熟煮透,不饮用生水,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与消毒,做好粪便管理,防止污染环境及食物、水源。
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儿童接种时需考虑年龄因素,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提升防护意识,避免低龄儿童过早接触不恰当的疫苗接种相关风险,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等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