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发病因素包括遗传方面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且APC基因突变致肠道大量腺瘤性息肉易进展为肠癌)、林奇综合征(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使患病概率高于常人);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高脂致胆汁酸分泌多刺激肠道、低纤维致粪便停留久重吸收致癌物质)、缺乏运动(影响肠道蠕动致废物排泄慢增加接触致癌物质机会)、吸烟(致癌物质入血损害肠道黏膜)与饮酒(损肝功能影响胆汁代谢且刺激肠道黏膜)易引发;肠道慢性疾病里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十年炎症刺激致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增风险)、克罗恩病(病变广病程长致肠道组织结构和功能破坏增风险)会增加肠癌发病可能。
一、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可显著增加肠癌发病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体内APC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肠道内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干预,多数会进展为肠癌;林奇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引起,携带相关突变基因的个体一生中患肠癌的概率明显高于常人,其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中若有亲属患林奇综合征相关肠癌,其他成员需密切关注肠道健康。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结构: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是肠癌的重要诱因。高脂饮食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多,胆汁酸代谢产物可能对肠道黏膜产生不良刺激;低纤维饮食会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肠道对致癌物质的重吸收增加,例如长期偏好红肉、加工肉类且蔬菜摄入极少的人群,肠癌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2.缺乏运动:运动量不足会影响肠道蠕动功能,使肠道内废物排泄减慢,有害物质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肠道黏膜与致癌物质接触的机会,进而提高肠癌发病几率,长期久坐办公室、缺乏规律体育锻炼的人群属于肠癌高危群体。
3.吸烟与饮酒:吸烟产生的多种致癌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肠道,损害肠道黏膜;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功能,影响胆汁代谢,同时酒精本身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对肠道黏膜造成刺激,从而增加肠癌发生风险,吸烟史超过10年、每日饮酒量较多(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的人群需警惕肠癌发生。
三、肠道慢性疾病因素
1.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炎症反复刺激会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异常增生,随着病程延长,肠癌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病程超过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癌发病风险较正常人显著升高。
2.克罗恩病:同样是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及修复过程持续进行,会破坏肠道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功能,长期患病的克罗恩病患者发生肠癌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且疾病累及范围越广、病程越长,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