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且不同人群有差异;病变形态有渗出性(边界模糊云絮状)、增殖性(结节状等)、干酪性(密度高不均伴坏死区)、空洞性(透亮区等);病变动态变化是抗结核治疗中各病变会随病情好转改变;还有支气管播散(沿支气管分布斑片影树芽状)和胸膜改变(增厚粘连积液等),不同人群各表现有不同特点及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一、病变部位
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病变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免疫功能正常的青壮年,上叶尖后段等部位相对更易受累;而免疫功能低下者,病变部位可能更不典型。
二、病变形态
渗出性病变:CT表现为边界模糊的云絮状密度增高影,密度较均匀。这是由于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内液体渗出所致。在不同人群中,其发展速度可能不同,如年轻体健者,渗出性病变可能在规范抗结核治疗后较快吸收;而老年或合并基础疾病者,吸收相对缓慢。
增殖性病变:呈结节状或梅花瓣状高密度影,边界较清楚。是结核性肉芽肿形成的表现,多见于病情相对稳定阶段。对于有长期吸烟史或合并其他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群,增殖性病变的显示可能受一定影响,但仍可通过CT特征进行判断。
干酪性病变:表现为密度较高且不均匀的团块状影,内可见更低密度的坏死区。若坏死物经支气管排出,可形成空洞。在儿童患者中,干酪性病变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干酪性病变可能更易扩散。
空洞性病变:CT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透亮区,洞内或可伴有液平,洞壁可薄厚不一。薄壁空洞多见于浸润性肺结核,厚壁空洞常见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不同年龄患者的空洞形成及发展情况不同,儿童空洞相对较少见,且儿童的空洞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警惕病情恶化。
三、病变的动态变化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CT表现会随病情好转而发生变化。渗出性病变可逐渐吸收消散;增殖性病变可能部分吸收或长期存在;干酪性病变的坏死区可逐渐吸收、纤维化或钙化;空洞可逐渐缩小、闭合。不同人群对治疗的反应不同,如年轻患者对治疗的反应通常较好,病变吸收较快;而老年患者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者,病变吸收可能较慢,且易出现复发等情况。
四、其他表现
支气管播散:CT可显示沿支气管分布的斑片状影,呈树芽状改变,提示结核分枝杆菌沿支气管播散。对于有吸烟史或存在支气管结构异常的人群,支气管播散的显示可能更清晰,且需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支气管播散性病变相鉴别。
胸膜改变:可出现胸膜增厚、粘连,甚至胸腔积液。不同性别患者的胸膜改变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胸膜对结核的反应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若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等疾病,胸膜改变可能不典型,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