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气溶胶传播,不同年龄人群在不同传播途径下有不同感染风险及需注意的防护要点,如儿童免疫力低、易接触飞沫和公共设施等需防护,老年人身体机能弱、接触频繁等也需留意防护,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等。
一、飞沫传播
1.具体阐述: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可通过飞沫传播。当新冠病毒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直径一般大于5微米,在空气中会短距离(通常在1-2米内)迅速沉降。例如,在密闭空间中,感染者产生的飞沫会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周围人吸入带有病毒的飞沫后,就有可能被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在学校等集体环境中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感染者产生的飞沫,所以更需注意防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飞沫传播同样是重要的感染途径,因为其本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感染后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健康风险。
二、接触传播
1.具体阐述:
直接接触:指直接接触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分泌物等。比如,与感染者握手时,如果感染者手上带有病毒,病毒可能通过接触感染者的手部皮肤而传播给健康人。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并没有本质差异,但从生活方式来看,从事频繁社交活动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对于儿童,由于其可能更易与他人有近距离身体接触行为,如在玩耍时可能不经意间接触到感染者的物品或身体,所以需特别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对于老年人,若生活中与他人接触较为频繁,也需留意直接接触传播的风险。
间接接触:是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而感染。例如,病毒污染了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表面,健康人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后,未及时洗手就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等,就可能导致病毒进入体内引发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在使用公共设施时接触被污染物品的概率不同,儿童可能在学校、游乐场等场所更多接触公共设施,间接接触传播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若经常外出购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也可能接触到被污染物品,需注意及时清洁手部等。
三、气溶胶传播
1.具体阐述:在某些特定的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新冠病毒可能会形成气溶胶传播。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直径通常小于5微米,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流动传播到较远的地方。例如,在医疗机构的某些操作过程中(如气管插管等),可能会产生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在没有有效通风和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其他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在相对封闭且人员密集的场所,如长时间处于密闭的电梯、会议室等环境中时,都存在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一旦通过气溶胶感染,病情发展可能更易出现加重情况,所以更需关注此类环境中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