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主要由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经上行、血行或淋巴道入侵引发,机体尿路黏膜局部防御下降、尿液杀菌能力降低时易发病,性别上女性因尿道短宽直等发病率高,生活中不注意会阴清洁、憋尿、性生活等增加风险,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及尿路结石、畸形等结构功能异常者易患,孕妇因激素和子宫压迫、儿童尿路未发育完善等为易感人群。
一、病原体入侵因素
尿路感染主要由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引起,其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约占门诊尿路感染的80%、住院尿路感染的50%-70%,此外还有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等。病原体多通过上行感染途径,即病原体由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甚至肾脏引发感染;也可通过血行感染,如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病原体经血液循环到达泌尿系统引发感染;少数情况下还可通过淋巴道感染,但相对少见。
二、机体防御功能异常
1.尿路黏膜局部防御能力下降:正常情况下,尿路黏膜可分泌黏液等物质抑制细菌黏附,同时尿液的冲刷作用也有助于清除细菌。当局部防御能力减弱时,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会使尿路黏膜防御功能受损,易导致细菌定植引发感染。
2.尿液杀菌能力降低:正常尿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若尿液中尿素减少、pH值改变等,会削弱其杀菌能力,比如糖尿病患者尿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为细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易诱发尿路感染。
三、易感因素
1.性别因素:女性尿道短(约3-5cm)、宽且直,距离肛门近,大肠埃希菌等病原体易沿尿道上行侵入膀胱,因此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例如,成年女性一生中约50%会至少发生一次尿路感染。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注意会阴清洁,会增加病原体污染尿道的机会;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细菌繁殖;性生活时局部摩擦、尿道损伤等也可能促使细菌侵入引发感染。
3.基础疾病因素:患有糖尿病时,机体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等泌尿系统功能障碍,进一步增加尿路感染风险;此外,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也是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
4.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尿路结石可引起尿液引流不畅,细菌易在结石周围繁殖;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等,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增加尿路感染发生几率;膀胱输尿管反流时,尿液可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甚至肾盂,将细菌带入上尿路引发感染。
5.特殊人群因素:
孕妇:孕期由于体内孕激素水平升高,输尿管蠕动减弱,且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同时孕期尿液中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增多,为细菌生长提供了条件,因此孕妇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非孕期明显增加。
儿童:儿童尿路结构和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如婴儿尿道口易受粪便污染,学龄前儿童膀胱容量小、输尿管较松弛等,均易发生尿路感染;此外,先天性尿路畸形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是导致儿童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