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成因主要包括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迁延致脓腔壁纤维化成管道,肛门腺感染致腺管周围组织纤维化形成瘘管,肠道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及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可增加肛周感染易感性引发,便秘腹泻、久坐及肛周卫生不佳为诱因,儿童多与先天性肛门腺发育异常或肛周感染有关,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及合并基础疾病病情相对复杂需重视相关护理与基础病控制。
一、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迁延所致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引发肛瘘的最主要原因。正常情况下,肛门直肠部位存在细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因腹泻、便秘等导致肛隐窝(肛瓣与肛柱之间的小隐窝)被粪便等异物堵塞,细菌(常见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易侵入肛隐窝引发感染,炎症进而蔓延形成肛周脓肿。脓肿若未得到有效彻底的治疗,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壁会逐渐形成纤维化管道,即肛瘘,此管道一端连通肛管或直肠内的感染源,另一端开口于肛周皮肤外。
二、肛门腺感染引发
肛门腺开口于肛隐窝,是潜在的感染病灶。当肛隐窝发生感染时,细菌可侵入肛门腺,引起腺管炎,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脓肿。若脓肿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炎症持续刺激会使腺管周围组织纤维化,最终形成肛瘘的瘘管结构,瘘管内持续有炎性分泌物渗出,导致肛瘘反复不愈。
三、肛周疾病影响
1.肠道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这类疾病会影响肠道局部的免疫功能及组织修复能力,肠道内的炎性因子等可持续刺激肛周组织,增加肛周感染的易感性,进而引发肛瘘。例如克罗恩病患者肠道黏膜存在慢性炎症,肛周受累及后易出现脓肿及肛瘘形成。
2.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肛周皮肤及组织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肛周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控制,若发生肛周脓肿,较常人更易发展为肛瘘。
四、不良生活方式诱因
1.便秘或腹泻:长期便秘时,粪便干结易擦伤肛隐窝,导致细菌入侵感染;而长期腹泻会频繁刺激肛隐窝,同样增加感染几率,反复的肛隐窝感染可逐步引发肛周脓肿及肛瘘。例如长期便秘人群,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粪便干结过硬,对肛门局部刺激大,易诱发肛隐窝炎症。
2.久坐及肛周卫生不佳:长期久坐会使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利于细菌滋生;不注意肛周清洁,粪便残渣等易残留于肛隐窝,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增加肛隐窝感染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肛周脓肿并发展为肛瘘。例如部分办公人群每日久坐超8小时,且未及时清洁肛周,肛周感染几率升高。
五、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肛瘘多与先天性肛门腺发育异常有关,此外,肛周感染(如尿布皮炎未及时处理致细菌感染)也可引发。需注意保持儿童肛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若出现肛周红肿等情况需尽早诊治。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肛周感染后恢复能力较弱,肛瘘发生后病情相对复杂,需注重基础疾病控制及肛周局部护理,预防感染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