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癌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属消化道肿瘤,发生部位可在十二指肠各段以降部常见,病因有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生活方式因素,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黄疸,诊断靠内镜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MRI),治疗原则是手术及综合治疗,老年患者需评估基础病选温和方案,儿童患者罕见要考虑生长发育选影响小治疗方式,有家族遗传史人群应定期胃肠镜筛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十二指肠癌是起源于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属于消化道肿瘤的一种,其发生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的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二、发病部位
十二指肠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十二指肠癌可发生于上述任何一段,但以降部较为常见。
三、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十二指肠癌的发病风险,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患十二指肠癌的概率高于普通人群。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十二指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Hp感染可引起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症,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细胞恶变。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过量饮酒以及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均可能增加十二指肠癌的发病几率。
四、临床表现
1.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适。
2.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出血量较少时可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
3.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上腹部触及肿块,提示肿瘤较大或有转移。
4.黄疸:当肿瘤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壶腹部附近时,可压迫胆总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
五、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通过胃镜或十二指肠镜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确诊十二指肠癌的重要依据。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有无周围组织侵犯和转移等情况。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六、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十二指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局部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2.综合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可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十二指肠癌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及肝肾功能,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儿童患者:儿童十二指肠癌极为罕见,若发生,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治疗上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
有家族遗传史人群:此类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干预,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