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存在多方面风险,包括癌变风险(腺瘤性息肉等不同类型、不同体积数目及中老年人更易癌变)、肠道功能影响(消化吸收障碍及肠道蠕动异常)和出血风险(较小息肉致慢性失血、较大或特殊息肉引发急性大出血且不同人群风险程度有别)
一、癌变风险
肠息肉存在一定的癌变可能性。例如,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推移,有发展为肠癌的风险。一般来说,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相对较高。不同类型的肠息肉癌变潜能不同,比如管状腺瘤癌变率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忽视,随着息肉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癌变几率也会相应增加。从年龄角度看,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肠息肉癌变的情况,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衰退,细胞的修复、监控等能力下降,使得息肉发生异常变化的概率升高。
二、肠道功能影响
1.消化吸收障碍
部分较大的肠息肉可能会影响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例如,息肉位于肠道的关键消化吸收部位时,会干扰食物的正常通过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十二指肠部位的息肉为例,它可能会影响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分解和吸收,长期如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表现为体重下降、消瘦、乏力等症状,在儿童群体中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旺盛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多,肠道息肉对消化吸收的影响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2.肠道蠕动异常
肠息肉可能会打乱肠道的正常蠕动节律。息肉的存在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如果肠道蠕动减慢,可能会引起便秘,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使得粪便干结,排便困难;而肠道蠕动加快时,可能会引发腹泻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营养状况,尤其对于一些本身肠道功能就较为敏感的人群,如女性在生理期前后、患有肠道易激综合征的人群等,肠息肉对肠道蠕动的影响可能会被放大,导致不适症状加重。
三、出血风险
1.慢性失血
较小的肠息肉也可能导致慢性失血情况发生。息肉表面的血管相对脆弱,随着肠道的蠕动,息肉可能会与肠道黏膜摩擦,导致少量出血。长期的慢性失血会使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逐渐降低,引发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心慌、气短等。在儿童中,长期贫血可能会影响其智力发育和身体的正常生长;对于女性来说,可能会加重生理期的不适症状,如月经量减少等;而对于老年人,可能会加重原本就存在的心血管等方面的负担,因为贫血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脏供血不足等问题。
2.急性大出血
较大的肠息肉或特殊类型的肠息肉有引发急性大出血的可能。例如,一些广基的、体积较大的息肉,其基底部血管丰富,当受到强烈的肠道蠕动或其他外力因素影响时,可能会导致血管破裂,引起大量出血。这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需要紧急进行医疗干预。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急性大出血带来的风险程度不同,儿童由于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急性大出血可能会更快地导致休克等严重后果;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对大出血的耐受能力差,发生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