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传染性疾病,通过空气传播,免疫力低下人群易发病;有咳嗽咳痰超2周、咯血、午后低热等症状,重者有呼吸困难,可通过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诊断;确诊后需早期、规律等原则抗结核治疗,常用异烟肼等药;预防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如早期隔离患者、保持通风、接种卡介苗等。
一、定义与病因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传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将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更容易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的侵袭而发病。
二、症状表现
1.常见症状:咳嗽、咳痰通常会持续2周以上,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咯血,痰中带血较为常见;同时可能出现午后低热,一般体温在37.3~38℃之间,还会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儿童患者可能会有生长发育迟缓的表现;女性患者在生理期可能会因身体抵抗力相对变化而使症状有所波动。
2.特殊情况:如果是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合并肺结核时,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以发现肺部的病变部位、范围等。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病变、确定病变性质等比X线更具优势,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灶的细节。
2.病原学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查找结核分枝杆菌是简单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但阳性率相对较低。痰培养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虽然培养时间较长(需要2~8周),但可以确定结核分枝杆菌的菌种,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此外,还可以通过支气管镜检查、肺活检等方法获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肺结核,应立即进行抗结核治疗。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常用的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药物选择上需要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使用某些抗结核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对于老年人,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等。
五、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并进行隔离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关键。对肺结核患者的痰液进行规范处理,避免痰液污染环境。
2.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畅的场所。肺结核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捂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是预防肺结核的有效措施之一,尤其是对儿童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对于高危人群,如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免疫力低下者等,可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必要时采取预防性服药等措施。同时,健康人群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