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革兰氏阴性伤寒杆菌经口摄入后在胃酸屏障减弱等情况时进入小肠,侵入肠黏膜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胞内繁殖,经淋巴管进入肠道及肠系膜淋巴结大量增殖后经胸导管入血流致菌血症,临床表现初期有发热等非特异症状,极期有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缓解期体温渐降症状好转,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消失,诊断靠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有一般、病原、并发症治疗,预防含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病情重恢复慢要全面评估基础疾病。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经口摄入后,若胃酸屏障功能减弱等情况使细菌存活进入小肠,侵入肠黏膜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在胞内繁殖,部分细菌经淋巴管进入肠道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大量增殖,随后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发菌血症,处于潜伏期阶段。
二、临床表现
(一)初期
患者出现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趋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
(二)极期
有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呈现相对缓脉(心率加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玫瑰疹,还伴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便秘或腹泻)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
(三)缓解期
体温逐渐下降,相关症状逐步好转。
(四)恢复期
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
三、诊断
(一)临床症状与流行病学资料
依据患者的发热、消化道等相关临床表现以及近期的流行病学接触史等进行初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等情况。
细菌学检查:血培养在病程1-2周阳性率较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因为骨髓中细菌存留时间较长。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阳性具有辅助诊断意义,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实施隔离措施,给予患者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饮食,让患者充分休息。
(二)病原治疗
可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具体药物需根据伤寒杆菌的药敏情况来选择。
(三)并发症治疗
若出现肠出血,需让患者禁食,采取止血等相应措施;若发生肠穿孔,则需考虑手术治疗等。
五、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对伤寒患者进行隔离治疗,直至其症状消失后粪便培养连续两次呈阴性。
(二)切断传播途径
注重饮食卫生,保障水源安全,做好粪便的规范管理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
可接种伤寒疫苗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伤寒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密切观察其体温、精神状态、消化道症状等病情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情况。
(二)孕妇
孕妇感染伤寒时,用药需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孕妇及胎儿的状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三)老年人
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有所减退,感染伤寒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且恢复较慢,治疗时要全面评估其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根据其身体整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密切关注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