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对肠癌有辅助诊断价值,可发现肠道内较大肿块、肠壁侵犯范围及远处转移,但难发现早期微小病变且对肠道黏膜病变细节显示不如结肠镜;确诊肠癌主要靠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综合诊断流程是先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再选合适检查,不同年龄人群检查有差异。
一、CT检查在肠癌诊断中的作用
CT检查对肠癌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可发现肠道内较大的肿块、肿瘤对肠壁外侵犯的范围以及有无肝转移等远处转移情况。但单纯依靠CT检查不能确诊肠癌,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综合判断。
(一)CT检查发现肠癌相关征象
1.肠道内肿块: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显示肠道内是否存在异常肿块,观察肿块的大小、形态、密度等。例如,肠癌肿块在CT上多表现为肠腔内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时肿块多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2.肠壁侵犯范围:能够判断肿瘤对肠壁的侵犯深度以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器官。比如,可显示肿瘤是否穿透肠壁到达周围脂肪组织,甚至侵犯邻近的膀胱、子宫等结构。
3.远处转移情况:对于判断有无肝转移等远处转移有重要意义,可发现肝脏内是否存在转移病灶。
二、肠癌的确诊方法
(一)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癌最直接、准确的方法。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可疑病变时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肠癌的金标准。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以进行结肠镜检查,但对于有肠道疾病家族史、长期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结肠镜筛查。例如,4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建议进行结肠镜的基础筛查,如果有高危因素,筛查年龄可提前。
(二)病理活检
病理活检是确诊肠癌的关键。从可疑病变部位取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判断是否为癌细胞以及癌细胞的类型等。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病理活检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操作要轻柔准确,减少对儿童的创伤。
三、CT检查在肠癌诊断中的局限性
(一)难以发现早期微小病变
对于肠道内较小的早期病变,CT检查可能难以发现。因为早期肠癌病灶可能仅局限于肠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体积较小,CT的分辨率有时不足以清晰显示。例如,一些直径小于1cm的早期肠癌病灶,CT可能漏诊。
(二)对肠道黏膜病变的细节显示不如结肠镜
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细微变化,如黏膜的充血、糜烂、微小溃疡等,而CT主要是通过组织密度等间接征象来判断病变,对于肠道黏膜表面的早期细微病变显示不如结肠镜直观和准确。
四、肠癌的综合诊断流程
一般来说,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有无腹痛、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通常先进行大便潜血试验等初步筛查,若结果异常再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和CT等影像学检查,最终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诊断。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检查的频率和具体项目选择会有所不同。比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等因素,在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情况,选择耐受性较好的检查方式;儿童患肠癌相对较少,但如果有相关症状,检查时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和检查操作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