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是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液有红细胞且肉眼不可见呈阳性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异常,常见原因有肾小球疾病致滤过膜受损、泌尿系统感染致黏膜充血破损、泌尿系统结石摩擦黏膜损伤、泌尿系统肿瘤血管破裂出血,儿童需重点排查先天性畸形等并尽早完善相关检查,女性生理期可能假阳性孕期需警惕肾损害,有基础病史者按对应病考虑,发现后需结合表现做肾功能等检查并据病因采取相应处理如肾炎按病理制定方案、感染用抗生素、结石选排石等方式、肿瘤选手术等治疗手段。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尿液中存在红细胞,但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需借助检测手段呈现阳性结果。正常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极少,尿常规尿潜血检测应为阴性,若呈阳性则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存在异常。
二、常见导致尿潜血的原因
(一)肾小球疾病
如肾小球肾炎,因各种病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引发尿潜血。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儿童肾小球肾炎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感染后免疫反应等相关;成年人则可能由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继发引起。
(二)泌尿系统感染
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破损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道短且直,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而糖尿病患者、长期留置导尿管者等免疫力低下或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三)泌尿系统结石
结石在尿路中移动时,会摩擦尿路黏膜,造成黏膜损伤出血,引起尿潜血。例如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不同年龄人群结石成因有差异,儿童可能与代谢异常、先天性尿路畸形等有关,成年人则常与饮食、代谢等因素相关。
(四)泌尿系统肿瘤
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可导致尿潜血。中老年人群此类疾病风险相对较高,长期吸烟、接触化学致癌物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泌尿系统肿瘤发生几率。
三、不同人群尿潜血的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群体
儿童尿潜血需重点排查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多囊肾、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遗传性肾炎等。因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是否有水肿、排尿异常等伴随症状,发现尿潜血后应尽早完善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
(二)女性群体
女性生理期时尿液可能混入经血导致尿潜血假阳性,建议避开生理期3~5天后复查尿常规。此外,孕期女性若出现尿潜血,需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可能引发的肾脏损害。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如高血压患者出现尿潜血,需考虑高血压肾损害导致肾小球动脉硬化、滤过功能异常;糖尿病患者出现尿潜血,要排查糖尿病肾病,此类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定期监测尿蛋白及肾功能。
四、尿潜血的进一步检查与处理
发现尿潜血后,需结合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完善相关检查,如肾功能检测(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泌尿系统超声(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形态结构)、尿红细胞形态分析(鉴别红细胞来源是肾小球性还是非肾小球性)等。根据病因采取相应处理,若为肾小球肾炎需根据病理类型等制定治疗方案;泌尿系统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石可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等;肿瘤则需评估病情后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