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包括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宫内感染可通过血行、胎膜早破过长、母亲生殖道感染等途径,胎儿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及孕妇有生殖道感染病史易感染;产时感染与产程延长、胎膜早破超24小时、助产操作消毒不严等有关,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时间长的新生儿风险高;产后感染通过皮肤、黏膜、脐部等侵入,脐部护理不当、皮肤黏膜破损、接触污染物品等易引发,新生儿自身免疫发育不完善及脐部、皮肤黏膜护理不当会增加风险。
一、宫内感染
1.感染途径阐述:
胎儿在宫内可通过血行感染。母亲患有菌血症时,病原菌可通过胎盘直接感染胎儿,这是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之一。例如,孕妇若本身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进而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胎儿在宫内时,胎膜早破时间过长也会增加宫内感染的风险,因为此时外界病菌更容易通过胎膜破损处侵入胎儿体内。对于胎儿自身来说,其在宫内的生长环境中,若母亲存在生殖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等,病原菌也可能上行感染胎儿。
从年龄因素考虑,胎儿在宫内时期是新生儿败血症宫内感染的关键阶段,此阶段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菌的抵御能力较弱,一旦有病原菌入侵,就更容易引发感染。从孕妇病史角度,有生殖道感染病史的孕妇,其胎儿发生宫内感染导致败血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产时感染
1.感染途径阐述:
在分娩过程中,若产妇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时间超过24小时,病原菌可从阴道上行侵入羊膜腔,胎儿吸入受污染的羊水或经产道时吸入含有病原菌的分泌物,从而导致感染。例如,产程中产妇的产道菌群可能发生变化,正常情况下阴道内的一些条件致病菌在产程延长等情况下可能大量繁殖并上行感染胎儿。另外,助产过程中消毒不严格等操作也可能使胎儿在产时受到感染,比如使用的产钳等器械消毒不彻底,病原菌可通过产钳接触胎儿而引发感染。
对于新生儿的年龄来说,产时是一个关键的感染时间点,新生儿此时刚刚脱离母体,自身的防御机制尚不完善。从产程相关因素看,产程延长的新生儿,由于在产道内暴露时间较长,接触病原菌的机会增加,产时感染的风险更高。而胎膜早破时间较长的产妇所娩出的新生儿,也面临着较高的产时感染导致败血症的风险。
三、产后感染
1.感染途径阐述:
产后感染主要是通过皮肤、黏膜、脐部等途径侵入。例如,脐部是产后新生儿容易感染的部位,若脐部护理不当,如脐部被污水污染、脐带残端未妥善处理等,病原菌可从脐部侵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另外,新生儿的皮肤黏膜较为娇嫩,容易破损,当皮肤黏膜有破损时,病原菌可通过破损处进入体内,如新生儿的尿布区域皮肤若有摩擦破损,病原菌就可能趁机侵入。还有,新生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外界环境中的病原菌,如接触了被病原菌污染的玩具、医护人员的手等,也可能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引发感染。
从新生儿年龄和生活方式角度,新生儿出生后,其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接触机会较多,且自身免疫功能处于逐渐发育完善的过程中。对于脐部护理方面,家长若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脐部清洁和护理,就会增加脐部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的风险。同时,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护理也需要特别注意,保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对于预防产后感染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