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检测、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粪便隐血检测是初筛方法,直肠指检可发现约70%直肠癌,结肠镜是诊断最准确方法,影像学检查中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有一定价值,CT可了解肠壁及转移情况,MRI对直肠癌分期有优势。
一、粪便隐血检测
1.原理及意义:粪便隐血检测是大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可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微量血液。消化道少量出血时红细胞被破坏,但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使色原物质氧化显色,从而提示可能存在肠道病变,包括大肠癌等。一般健康人粪便隐血应为阴性,若持续阳性需进一步检查。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40岁以上普通人群的大肠癌初筛,以及有大肠癌家族史、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人群。检查前需注意避免服用铁剂、大量维生素C等可能影响结果的药物,女性应避开月经期,防止阴道出血污染粪便样本。
二、直肠指检
1.操作及意义:医生戴上手套,将手指伸入直肠进行触摸检查。直肠指检是诊断直肠癌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约7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可触及直肠内的肿块、溃疡等病变,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所有疑似大肠癌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检查时患者可能会有轻微不适,但一般可耐受。检查前需排空大便,检查后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等情况。对于儿童,若怀疑有直肠病变也可进行直肠指检,但需在专业医生轻柔操作下进行,避免造成损伤。
三、结肠镜检查
1.原理及意义:结肠镜检查是将结肠镜经肛门插入,循腔进镜直至回盲部,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形态,发现肠道内的息肉、溃疡、肿瘤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是诊断大肠癌最准确的方法。通过结肠镜检查能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范围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粪便隐血阳性、有大肠癌报警症状(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大肠癌高危人群(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不愈者等)。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一般要求检查前1-2天进食少渣饮食,检查前1天服用泻药清洁肠道,以保证肠道清洁,便于观察。对于老年人,要注意肠道准备过程中的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因腹泻导致脱水等情况;对于儿童,若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需在麻醉下进行,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检查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
四、影像学检查
1.结肠气钡双重造影:通过向结肠内注入气体和钡剂,使结肠黏膜显影,可发现结肠内的充盈缺损、龛影等病变,对大肠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相对于结肠镜检查,其准确性稍低,主要用于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或作为结肠镜检查的补充。
2.CT检查:包括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等。CT检查可了解大肠癌肠壁增厚情况、有无肠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及制定治疗方案。对于评估大肠癌的侵犯范围、转移情况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判断肝脏等远处转移有一定帮助。
3.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评估直肠癌的肠壁内浸润深度、盆腔周围组织及器官受累情况等方面具有优势,对于直肠癌的术前分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