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致全身强烈炎症反应的综合征,病因有常见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及婴幼儿、老人、基础病或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易感人群,临床表现有突发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局部原发感染灶及器官功能损害表现,诊断靠血常规、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治疗分抗感染和支持对症,特殊人群中婴幼儿需尽快就医按规范用药,老年人要综合基础病监测指标延长疗程,免疫低下者除抗感染还需提免疫。
一、定义阐释
急性败血症是指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发全身强烈炎症反应的急性临床综合征。病原体可通过皮肤或黏膜创口、体内感染病灶等途径进入血液,在血液中持续存在并播散,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
二、病因分析
1.病原体因素:常见致病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不同年龄段、免疫状态人群易感染的病原体有差异,如婴幼儿易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被条件致病菌侵袭。
2.易感人群特点: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遭受病原体侵袭;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降低,也是易感人群;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因机体免疫防御能力减弱,发生急性败血症风险较高。
三、临床表现要点
1.全身症状:多有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寒战,伴有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意识障碍等。
2.局部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现原发感染病灶,如皮肤创口、肺部感染灶等,局部可能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3.器官功能损害相关表现: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严重时可导致肝肾功能损伤(如黄疸、少尿等)、凝血功能障碍(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
四、诊断依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培养是确诊关键,若能检出病原菌可明确病因;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常显著升高,提示全身炎症反应存在。
2.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可能需进行胸部X线、CT等检查,以协助发现肺部等部位的感染病灶。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依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如细菌感染时选用相应抗生素,真菌感染者使用抗真菌药物,及时控制病原体感染是治疗核心。
2.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支持;对出现器官功能损害者,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如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脆弱,对急性败血症的耐受能力差,一旦怀疑患病需尽快就医,及时进行血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抗感染治疗应遵循儿科用药规范,优先选择对婴幼儿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
2.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抗感染疗程可能需适当延长,同时要注重营养支持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治疗中除积极抗感染外,需注重提升机体免疫功能,在抗感染药物选择上需谨慎评估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