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切除术后需从饮食、休息与活动、病情观察、复诊等方面进行护理。饮食按麻醉和恢复情况定时间,遵循过渡原则选合适食物;休息根据息肉大小定时长,儿童需安静环境、老年注意体位;病情观察出血(呕血、黑便等)和腹痛(剧烈腹痛等);一般1-3个月复查胃镜,必要时病理检查,儿童、老年按个体情况调整。
一、饮食方面
1.进食时间:术后需根据麻醉方式和恢复情况决定进食时间,一般内镜下切除较小息肉,若术中无明显不适,可能术后2-4小时可少量饮水,如无呛咳等不适,6-12小时可进食温凉、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较大息肉切除后进食时间可能需适当延长。对于儿童患者,需格外关注吞咽情况,避免误吸,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安排进食时间和食物。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进食时间和食物选择需更谨慎。
2.食物选择:开始进食后,应遵循从流质-半流质-软食-正常饮食的过渡原则。流质饮食阶段可选择无渣、低刺激的食物;半流质饮食可选用米粥、软面条、蒸蛋羹等;软食阶段可增加馒头、面包、切碎的蔬菜等,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冰镇饮料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影响创面恢复。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需注意饮食的糖分摄入,选择低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注意低盐饮食。
二、休息与活动
1.休息:术后需充分休息,一般小息肉切除后休息1-2天即可;较大息肉切除后可能需要休息2-4天甚至更长时间。儿童患者术后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家长要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老年患者体质较弱,休息时间可适当延长,且休息时要注意体位舒适,避免压迫手术部位。
2.活动:术后早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但可进行适当的轻度活动,如缓慢行走等,以促进胃肠蠕动,利于消化,但要避免弯腰、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引起创面出血等并发症。儿童患者活动需在家长监护下进行,避免过度奔跑、玩耍等剧烈活动;老年患者活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活动量,如有头晕等不适需立即停止活动休息。
三、病情观察
1.出血情况观察:密切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情况,呕血表现为呕吐物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血性内容物,黑便表现为大便呈黑色柏油样。若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就医。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注意观察其有无哭闹不安、面色苍白等异常表现;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基础疾病较多,对出血的耐受能力差,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2.腹痛情况观察:关注有无腹痛,腹痛的性质、程度等。若出现剧烈腹痛,可能提示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处理。儿童患者腹痛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止、拒按腹部等;老年患者腹痛可能不典型,需仔细观察其表情、体位等变化来判断。
四、复诊要求
1.时间安排:一般息肉切除后1-3个月需复查胃镜,以了解创面愈合情况等。儿童患者复查时间可能根据息肉大小、数量等因素由医生综合判断;老年患者如有基础疾病,复查时间可能需要更密切关注,遵循医生制定的个体化复诊计划。
2.复诊项目:主要复查胃镜,必要时可能会进行病理检查等,通过胃镜观察息肉切除部位的恢复情况,病理检查可明确有无残留病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