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绒毛状腺瘤是发生在直肠部位、肿瘤组织80%以上呈绒毛状结构的癌前病变,临床表现有便血、黏液便、排便习惯改变,好发于中老年人及有特定生活方式、病史人群,诊断靠直肠指检、结肠镜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需依肿瘤情况等选术式,目标是去除肿瘤、防止癌变。
一、定义
直肠绒毛状腺瘤是一种发生在直肠部位的腺瘤性病变,属于大肠腺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癌前病变。它的肿瘤组织呈现绒毛状结构,绒毛状结构占肿瘤组织的80%以上。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便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症状,多为便纸上带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出血量一般较少。这是因为绒毛状腺瘤的绒毛结构表面血管丰富,大便摩擦等因素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黏液便:患者可能会排出较多黏液,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分泌黏液增多所致。
排便习惯改变: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或排便不尽感等排便习惯改变情况。
2.好发人群
年龄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代谢等功能逐渐出现变化,发生直肠绒毛状腺瘤的风险增加。一般在50岁以上人群中相对多见,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不过总体以中老年为主。
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目前没有明确的性别倾向性,但从流行病学统计来看,发病率在不同性别中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导致的明显发病比例不同。
生活方式相关: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内环境不利于肠道黏膜健康,可能增加直肠绒毛状腺瘤的发生风险;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和酒精等会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也可能影响肠道黏膜的正常代谢,增加患病几率。
病史因素:有肠道腺瘤病史、炎症性肠病病史等的人群,肠道黏膜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发生直肠绒毛状腺瘤的风险较一般人群更高。例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刺激环境中,黏膜修复过程容易出现异常,进而增加腺瘤发生的可能性。
三、诊断方法
1.直肠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可以触及直肠内的肿块,了解肿块的大小、位置、质地等情况。绒毛状腺瘤一般质地相对柔软,有一定的活动度,但具体还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绒毛状腺瘤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直肠内病变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活检是确诊直肠绒毛状腺瘤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腺瘤性病变以及具体的病理类型等。
3.影像学检查:如钡剂灌肠检查等,也可以辅助诊断直肠绒毛状腺瘤,可了解肠道内病变的大致情况,但不如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准确和直观。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为直肠绒毛状腺瘤,通常需要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因为直肠绒毛状腺瘤具有较高的癌变潜能,随着瘤体的增大,癌变的几率会增加。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等因素来决定,例如对于较小的直肠绒毛状腺瘤可以考虑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于较大的、位置较深等情况的可能需要采用腹腔镜下直肠部分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老年患者要评估其手术耐受性等;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但总体是以去除肿瘤、防止癌变为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