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不同人群在不同传播方式下有不同影响及防护注意事项,飞沫传播中儿童和老年人易受影响需加强防护;接触传播中儿童和老年人接触污染物体表面风险高要注意卫生等;气溶胶传播在特定环境存在,儿童和老年人在相关环境中要关注通风等防护。
一、飞沫传播
1.传播机制: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喷出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的颗粒较大,一般在1-5微米左右,可在近距离(通常认为是1-2米范围内)内直接被他人吸入而导致感染。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密闭、通风不良的小空间内,患者产生的飞沫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周围人吸入后就可能引发感染。
2.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的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在处于有飞沫传播风险的环境中时,更容易受到飞沫传播的影响。比如在学校教室、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如果有感染源存在,儿童感染风险较高。所以需要更加注意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来避免飞沫传播。
老年人:老年人的呼吸道黏膜等生理功能有所退化,对飞沫传播的抵御能力下降,在与感染源近距离接触时,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几率相对较高,更应做好防护以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
二、接触传播
1.传播情况: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是指与感染患者的身体直接接触,如握手等;间接接触是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而感染。例如,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电梯按钮、公共交通工具的扶手等物体表面,健康人接触后,如果不及时洗手,再用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部位,就可能通过接触传播感染病毒。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不经意间接触到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然后将病毒带入体内。所以家长要教育儿童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同时尽量减少儿童接触公共环境中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的机会。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公共设施的频率较高,如在商场、医院等场所,接触被污染物体表面的风险相对较高。因此,老年人在外出时应尽量佩戴手套等防护用品,并且回家后要及时洗手,以降低接触传播的风险。
三、气溶胶传播
1.相关情况: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比如医疗机构的病房、密闭且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空间等,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形成气溶胶传播。气溶胶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直径通常小于5微米,能够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并且可以随着空气流动传播到较远的地方。有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期间,一些没有直接接触史的病例可能与气溶胶传播有关,例如在新冠患者较多的病房中,如果通风条件不佳,病毒可能会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
2.特殊人群应对
儿童:在一些人员密集且通风较差的场所,如幼儿园、大型商场等,如果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儿童也面临感染风险。此时需要确保这些场所的通风良好,如幼儿园要经常开窗通风等,以减少气溶胶中病毒的浓度,降低儿童感染几率。
老年人:老年人如果处于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风险的环境中,如医院的某些病区等,由于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等因素,更需要关注环境的通风情况,并且自身也要做好防护,如佩戴符合防护要求的口罩等,来降低气溶胶传播带来的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