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是感染者产生的飞沫在近距离进入他人黏膜致感染,不同人群风险有别;接触传播分直接和间接,直接接触与人群卫生习惯有关,间接接触与接触公共物品情况相关;气溶胶传播是在特定封闭环境形成气溶胶传播,通风不良密集环境人群风险高,目前气溶胶传播风险仍在研究但特定高风险环境需重视
一、飞沫传播
1.原理阐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直径较大,一般在1至5微米左右,可在近距离(通常认为是1米以内)直接进入他人的口腔、鼻腔等黏膜而导致感染。例如,一项针对密闭空间内病毒传播的研究发现,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感染者产生的飞沫会在较短时间内污染周围空气和物体表面,处于该空间内的易感人群极易通过吸入飞沫而被感染。
2.人群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此传播途径下风险并无本质差异,但对于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相对较弱,一旦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而生活在人口密集、通风不良环境中的人群,由于接触飞沫的机会更多,感染风险也相应增加。
二、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
原理:直接接触到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用手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病毒就会通过黏膜侵入人体引发感染。比如,感染者触摸过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可能会残留病毒,健康人接触这些物体后未及时洗手,然后用手触碰自身黏膜,就有感染风险。
人群因素: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易出现接触污染物体后不及时洗手就接触黏膜的情况,所以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而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群,如经常注意手部清洁的人,感染风险会降低。
2.间接接触
原理:病毒在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一定时间,健康人接触到被污染的物体后,病毒可能会在物体表面停留数小时甚至数天,当其他人再次接触该物体时,病毒可传播给他人。例如,在一些公共场所的公用设施上,可能会残留新型冠状病毒,后续接触的人就可能通过间接接触被感染。
人群影响:不同人群在间接接触传播中的风险主要与接触公共物品的频率和方式有关。经常需要接触公共物品的人群,如公共交通工作人员等,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而尽量减少不必要公共物品接触的人群,感染风险较低。
三、气溶胶传播
1.原理说明: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如通风不良且人员密集的封闭空间,新型冠状病毒可形成气溶胶,气溶胶是指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所组成的气态分散系统,其颗粒直径通常小于5微米,可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随着空气流动传播到较远的地方,易感人群吸入后可导致感染。例如,在一些医院的密闭病房或者长时间乘坐的密闭公共交通工具中,如果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就有可能形成气溶胶传播。
2.人群因素:对于在通风不良且人员密集环境中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如长时间在会议室开会且通风不好的人群、在拥挤的电梯中停留的人群等,感染气溶胶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在通风良好、人员相对稀疏环境中的人群,感染风险较低。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关于气溶胶传播的具体风险程度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在特定高风险环境下仍需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