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的发生与肛腺感染、肛门直肠损伤、全身抵抗力下降相关。肛腺因解剖因素及细菌感染易引发肛周脓肿,儿童因肛腺发达等概率较高;肛门直肠损伤包括外伤(异物、医源性)及损伤后感染发展可致肛周脓肿;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抑制状态等均易引发肛周脓肿。
一、肛腺感染
1.解剖因素影响:肛腺位于直肠肛管周围,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损伤及细菌侵入而引发感染,感染蔓延至肛腺后,可引起肛腺炎,进而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肛周脓肿。儿童肛腺相对发达,且肛窦易受粪便等刺激,所以儿童发生肛周脓肿与肛腺感染相关的概率相对较高,而老年人由于肛腺功能退化等因素,相对而言此因素导致肛周脓肿的几率相对降低。
2.细菌感染类型: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细菌经肛窦侵入肛腺,在腺体内繁殖并蔓延,从而导致肛周脓肿的形成。不同生活方式下,如个人卫生状况差,会增加细菌感染肛窦进而引发肛腺感染的风险,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降低此类风险。有肠道基础疾病史的人群,肠道内细菌环境可能存在异常,也更容易因细菌感染相关结构引发肛周脓肿。
二、肛门直肠损伤
1.外伤因素:
异物损伤:如咽下尖锐异物或肛门纳入异物等,可直接损伤肛管直肠,导致细菌侵入损伤部位引发感染形成脓肿。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好奇心强,可能会将异物塞入肛门,增加了肛门直肠损伤后感染形成肛周脓肿的风险;而成年人若有不恰当的性行为等情况导致肛门直肠异物损伤,也可能引发该问题。
医源性损伤:如内镜检查、直肠指诊等操作时,若操作不当可能损伤肛管直肠黏膜,使细菌趁机侵入而引起感染。在医疗操作中,医生需严格规范操作以减少医源性损伤导致肛周脓肿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在接受相关医疗操作时,医生都应谨慎操作以保障患者安全。
2.损伤后的感染发展:肛门直肠损伤后,局部组织屏障受损,细菌容易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炎症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脓肿。有肛门直肠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局部组织存在一定损伤基础,相对更易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因细菌感染等因素引发肛周脓肿。
三、全身抵抗力下降
1.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患者机体的血糖水平较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肛周感染形成脓肿。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肛周脓肿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方面需遵循相应的治疗方案,儿童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饮食和胰岛素治疗的合理管理。
2.营养不良影响: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缺乏,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肛周脓肿。对于老年人,若存在营养不良情况,更需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以增强抵抗力,预防肛周脓肿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其免疫系统发育,增加感染风险。
3.免疫抑制状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功能被抑制,对细菌等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肛周脓肿。这类患者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需密切关注肛周情况,做好预防感染的措施,不同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在预防肛周脓肿时,需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