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窄性肠梗阻是因肠管血液循环障碍致肠壁坏死等严重后果的肠梗阻类型,病因有肠粘连及束带压迫、肠扭转、嵌顿疝、肠道肿瘤等,临床表现有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血性或棕褐色液体、不对称腹胀、腹膜刺激征及全身表现等,诊断靠影像学(X线、CT)和实验室检查,需尽早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因
1.肠粘连及束带压迫:既往腹部手术、炎症等可引起肠粘连,形成粘连索带,压迫肠管,影响肠管血运,进而引发绞窄性肠梗阻,常见于有腹部手术史人群。
2.肠扭转:多发生于小肠、乙状结肠等部位,剧烈运动、体位突然改变等可能诱发肠扭转,使肠管旋转,导致血管受压,血运受阻,好发于肠道活动度较大且有解剖异常者。
3.嵌顿疝:如腹股沟斜疝、股疝等嵌顿,疝内容物(多为肠管)被卡住,血液循环受阻,引发绞窄性肠梗阻,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以老年人等腹压变化明显人群多见。
4.肠道肿瘤:肠道恶性肿瘤不断生长,占据肠腔空间,同时侵犯肠壁血管,导致肠管部分或完全梗阻且血运障碍,常见于有肠道肿瘤病史或高危因素人群。
二、临床表现
1.腹痛:起始多为持续性剧烈腹痛,之后可出现阵发性加剧,但不会完全缓解,这与一般单纯性肠梗阻的阵发性绞痛不同,是因为肠管缺血坏死刺激神经所致。
2.呕吐:呕吐物可为血性或棕褐色液体,这是由于肠管血运障碍,肠黏膜受损出血,混入呕吐物中。
3.腹胀:可出现不对称腹胀,腹部可见局部隆起或有压痛性包块,是因为肠管血运障碍导致肠管淤血、扩张。
4.腹膜刺激征: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提示肠管已发生坏死,炎症刺激腹膜引起。
5.全身表现:早期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体温升高等,因为肠管坏死、细菌繁殖产生毒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见孤立、突出胀大的肠袢,且位置固定,不受体位改变影响,有助于判断肠管有无坏死及梗阻部位。
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肠管形态、肠壁厚度等,明确肠管血运情况,对于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有重要价值,可发现肠壁增厚、肠腔积液等改变。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有感染存在;血生化可发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绞窄性肠梗阻,需尽早手术治疗,解除肠管梗阻及恢复血运。手术方式需根据肠管坏死程度决定,如肠管坏死严重则需行肠切除吻合术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绞窄性肠梗阻多与先天肠道发育异常、肠套叠等有关,儿童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情况,及时手术干预,且术后要注意儿童营养支持及肠道功能恢复,由于儿童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要特别关注补液及营养均衡。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绞窄性肠梗阻发生后,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围手术期要积极控制基础病,监测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恢复能力弱。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生绞窄性肠梗阻较复杂,既要考虑胎儿情况又要治疗疾病,需多学科协作,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及治疗手段,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引起流产或早产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