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化学刺激、物理损伤、过敏反应)、宿主相关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差异、基础疾病、行为因素)及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儿童、免疫抑制患者)的易感性,预防策略包括行为干预(如性行为后排尿、增加饮水量)、卫生习惯(如女性便后擦拭方向、男性清洗外生殖器)及疫苗接种(针对可通过性传播的病原体)。
一、感染性因素
1.细菌感染
尿道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等革兰阴性杆菌,占社区获得性感染的70%~90%。女性因尿道短(平均3~5cm)且与阴道、肛门解剖位置接近,易发生逆行感染。性活跃人群中,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是主要致病菌,分别导致淋菌性和非淋菌性尿道炎。
2.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Ⅱ型、腺病毒等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病毒性尿道炎。这类感染常伴随生殖器疱疹或结膜炎等联合症状,病毒培养或核酸检测可确诊。
3.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是常见致病菌,多见于糖尿病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患者。典型表现为尿道瘙痒、白色奶酪样分泌物,真菌培养阳性率达85%以上。
二、非感染性因素
1.化学刺激
使用含杀精剂避孕套、肥皂过度清洁、精液残留等化学物质刺激,可破坏尿道黏膜屏障。研究显示,含壬苯醇醚的杀精剂使用后24小时内,尿道刺激症状发生率增加3倍。
2.物理损伤
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者,感染风险每日递增3%~7%。骑跨伤、器械检查等机械性损伤可直接破坏黏膜完整性,细菌定植率显著升高。
3.过敏反应
对乳胶、精液、药物成分过敏者,可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表现为尿道口红肿、分泌物增多,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可达60%。
三、宿主相关危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差异
20~40岁性活跃人群发病率最高,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8~10倍。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pH值升高,致病菌定植率增加2.3倍。
2.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白细胞吞噬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增加4倍。HIV感染者CD4+T细胞计数<200/μL时,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
3.行为因素
不洁性行为、多个性伴侣使淋菌性尿道炎风险增加5~8倍。憋尿习惯导致尿液返流,细菌在膀胱内繁殖时间延长,感染概率提升2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
激素变化导致尿道黏膜水肿,无症状菌尿发生率达5%~10%。建议妊娠12~16周行尿培养筛查,阳性者需用抗生素治疗,否则20%~40%可发展为急性肾盂肾炎。
2.儿童群体
5岁以下女童因生理特点易发生感染,需注意外阴清洁方式。男童包茎者感染风险增加3倍,必要时可行包皮环切术预防。
3.免疫抑制患者
器官移植受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建议定期监测尿常规,出现症状时立即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
五、预防策略
1.行为干预
性行为后及时排尿可冲刷尿道,降低感染风险30%。每日饮水量≥1500ml,保持尿量在1000~1500ml/d,形成尿液自然冲洗效应。
2.卫生习惯
女性便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细菌带入尿道。男性每日清洗外生殖器,使用中性清洁剂。
3.疫苗接种
针对HPV、乙肝病毒等可通过性传播的病原体,建议符合条件者接种疫苗。淋病奈瑟菌疫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