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部位主要在直肠,症状有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等,发病原因与小儿发育不全、成人腹压增加等有关,检查靠肛门指诊等,治疗分小儿非手术和成人不同程度的治疗;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有内痔、外痔、混合痔,症状包括内痔便血等,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检查靠肛门视诊等,治疗有无症状无需治,有症状先非手术,严重时手术,不同人群治疗个体化。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部位主要在直肠,严重时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段都可脱出肛门外。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包括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或肛缘皱襞皮肤发炎、肥大、结缔组织增生或血栓瘀滞而形成)、混合痔(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二、症状表现
脱肛:早期排便时直肠黏膜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随着病情进展,脱出物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自行还纳,且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严重时咳嗽、走路等腹压增加时也可脱出,脱出物若不能及时复位,可发生水肿、充血甚至坏死。儿童脱肛多为直肠黏膜脱垂,常可自愈;成人脱肛则需积极治疗。
痔疮:内痔常见症状为便血,血色鲜红,一般无痛,便血可呈点滴状、喷射状等,随着病情发展,内痔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推回或不能还纳;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则有疼痛;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严重时可脱出肛门外呈环状,称为环状痔,可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分泌物外流刺激肛门周围皮肤,引起瘙痒或湿疹。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长期久坐、久站、便秘、妊娠等人群易患痔疮。
三、发病原因
脱肛:小儿发育不全,骶骨弯曲度未形成,直肠黏膜下组织松弛,直肠缺乏周围组织牢固支持;成人多因年老体弱、多次分娩、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导致腹压增加,使直肠黏膜下层组织松弛,直肠与周围组织分离,从而引发脱肛。
痔疮:与多种因素有关,久坐、久站、长期便秘或腹泻、妊娠、前列腺肥大等可导致肛管直肠部位静脉回流障碍、瘀血,进而形成痔疮。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与痔疮的发生有关,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容易患痔疮。
四、检查方法
脱肛:医生进行肛门指诊时,可感到直肠黏膜松弛;排便造影检查可发现直肠前突、套叠等情况,有助于明确脱肛的程度和类型。
痔疮:肛门视诊可观察到痔的大小、位置及形态;直肠指诊可了解直肠内有无其他病变,如肿瘤等;肛门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内痔的部位、大小、形态及有无出血点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脱肛:小儿脱肛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复位等,部分患儿可随年龄增长自愈;成人脱肛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法,轻度脱肛可采用注射疗法,将药物注射到直肠黏膜下或直肠周围,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重度脱肛则需手术治疗。
痔疮:无症状的痔疮无需治疗,有症状的痔疮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坐浴、局部使用痔疮膏或栓剂等,以减轻症状;当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不同年龄、病情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需个体化,例如儿童痔疮一般先采用保守治疗,成人痔疮则根据具体病情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