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息肉患者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因息肉引发肠道局部炎症刺激致肠道平滑肌痉挛,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有差异)、腹泻(因肠道炎症影响吸收和分泌功能,生活方式会影响症状轻重)、便血(息肉表面黏膜炎症糜烂导致,有肠道疾病病史者需警惕恶变)、黏液便(肠道炎症刺激肠黏膜分泌过多黏液,女性生理期肠道功能波动会影响情况);全身症状如发热(肠道炎症活动期出现,儿童和老年人表现和应对不同)、消瘦(长期肠道炎症和消化吸收障碍所致,有慢性疾病者风险更高)、贫血(长期便血引起,女性生理期症状更明显);其他症状如腹部肿块(少数较大息肉可触及,有腹部手术史者表现不同)、里急后重(息肉刺激直肠黏膜致排便反射异常,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症状)。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炎症性肠息肉患者常出现腹痛症状,疼痛程度和部位不一。一般来说,疼痛多为隐痛、胀痛或绞痛,部位可能在脐周、下腹部等。这是由于息肉引发肠道局部炎症刺激,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年龄较大的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较强,容易忽视轻微腹痛,而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腹痛感受,家长需密切关注其行为表现,如是否哭闹、拒食等。
2.腹泻:腹泻是常见症状之一,患者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可呈糊状或稀水样。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影响了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使肠道蠕动加快。生活方式上,若患者饮食不规律、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长期腹泻会导致患者营养流失,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更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因此需注意补充营养。
3.便血: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便血颜色可鲜红或暗红,有时会与大便混合。这是由于息肉表面的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导致出血。有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曾经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便血时应及时就医,排除息肉恶变的可能。
4.黏液便:患者大便中可伴有黏液,这是肠道炎症刺激肠黏膜分泌过多黏液所致。黏液的量和性质可能因病情而异。在性别方面,女性患者可能因生理期等因素,肠道功能会有一定波动,黏液便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
二、全身症状
1.发热:当肠道炎症处于活动期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低热或中度发热。儿童患者发热时可能会出现烦躁、哭闹等表现,家长要注意监测体温,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发热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需及时就医治疗。
2.消瘦:长期的肠道炎症和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会导致患者体重下降、消瘦。对于本身就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消瘦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生活中,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3.贫血:由于长期便血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女性患者在生理期时,贫血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对于贫血患者,要及时查明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补充铁剂、维生素等。
三、其他症状
1.腹部肿块:少数情况下,较大的炎症性肠息肉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肿块质地较软,活动度可因息肉的位置和大小而异。若发现腹部肿块,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肿块的性质。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腹部可能存在粘连,肿块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2.里急后重:部分患者会有里急后重的感觉,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这是因为息肉刺激直肠黏膜,导致直肠的排便反射异常。在生活方式上,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运动,有助于改善里急后重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