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有持续发热,体温缓慢上升呈稽留热且可持较久,机制与炎症反应致体温调定点上移有关;有相对缓脉,脉搏增速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因内毒素影响心脏神经调节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有全身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等及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等;病程7至14天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因菌血症引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致肝脾肿大;因免疫反应等致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且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同人群影响有差异。
一、持续发热
伤寒患者多呈现缓慢上升的稽留热,体温逐渐攀升至39~40℃以上,可持续1~2周甚至更久。其发热机制与伤寒杆菌在体内繁殖引发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有关,炎症介质等物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出现持续高热状态。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可能因机体代谢相对旺盛等因素,发热表现可能有其特点,但核心是体温的持续异常升高;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发热的耐受及反应可能与青壮年不同,但仍以体温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之一。
二、相对缓脉
脉搏增快不明显,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即体温升高较显著时,脉搏增快幅度却不大。这是因为伤寒杆菌感染后,内毒素等物质影响心脏的神经调节,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心跳相对缓慢。对于不同性别,在伤寒病程中相对缓脉的表现并无本质性别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状态下,可能因基础生理状况不同,对脉搏变化的感知略有不同,但相对缓脉的核心特征是脉搏增速与体温升高不匹配。
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
全身中毒症状
患者可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乏力等表现,这是由于伤寒杆菌及其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及全身代谢所致。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体力劳动者与sedentary人群,在感染伤寒后,全身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因基础体能不同而有差异,体力劳动者可能相对更能耐受初期的乏力等症状,但随病情进展仍会逐渐加重。
消化道症状
常见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与伤寒杆菌在肠道的繁殖、炎症反应累及肠道有关。例如,肠道黏膜炎症可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导致食欲不振;肠道蠕动异常等可引发腹胀、腹痛。对于有既往消化道病史的人群,感染伤寒后消化道症状可能更易被诱发或加重,需格外关注肠道功能变化。
四、玫瑰疹
多在病程7~14天出现,为淡红色小斑丘疹,直径2~4mm,压之褪色,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胸腹部。其形成是由于伤寒杆菌血症时,细菌随血流到达皮肤血管,引起变态反应性血管炎所致。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玫瑰疹的观察需更细致;老年人皮肤弹性等改变可能影响玫瑰疹的辨识度,但本质是皮肤出现的特定皮疹表现。
五、肝脾肿大
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导致肝脾肿大。肝脏肿大是由于伤寒杆菌及炎症细胞浸润肝脏,单核-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脾脏肿大与单核-巨噬细胞在脾脏内的聚集有关。对于不同性别,肝脾肿大的触及等表现无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孕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孕妇的肝脾肿大需考虑与妊娠相关的生理变化及伤寒病情的综合影响。
六、白细胞减少
由于伤寒杆菌感染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与伤寒杆菌内毒素等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免疫机制介导的白细胞破坏增加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骨髓造血储备功能相对较弱,白细胞减少可能对其机体防御功能影响更显著;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本身衰退,感染伤寒后白细胞减少可能加重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