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本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检查进行阐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血生化检查(有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不同人群判断需综合考虑)、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是确诊重要依据但可能有假阴性,血清学检查可用于补充诊断和评估感染情况);影像学检查有胸部CT(早期有多发小斑片影等表现,对判断病情和预后有意义,不同人群表现有别)、X线胸片(可作初步筛查);还提及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如儿童选非侵入性方法、孕妇减少辐射暴露、老年人全面评估病情、有基础疾病者兼顾基础疾病指标变化。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血常规的变化可能更为明显,基础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可能会干扰血常规结果的判断。
2.血生化检查: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儿童感染后血生化指标变化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密切关注,尤其是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孕妇感染时,由于孕期生理变化,血生化指标的参考范围与非孕期有所不同,判断时要综合考虑。
3.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依据。通常采集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主要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受标本采集方法、检测试剂灵敏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疑似病例,可能需要多次采样检测。
血清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阳性,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IgM抗体出现较早,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在感染后期出现,可持续较长时间。血清学检查可用于核酸检测阴性疑似病例的补充诊断,也可用于评估人群的感染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CT: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白肺”少见。胸部CT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老年人、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可能更为复杂,原有肺部病变会影响对新冠感染影像学特征的判断。儿童患者肺部病变相对较轻,胸部CT表现可能不典型。
2.X线胸片: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对于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有限。在基层医院或紧急情况下可先进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异常再进一步行胸部CT检查。
三、特殊人群检查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检查时要尽量选择非侵入性或低痛苦的检查方法。在采集标本时,要安抚好儿童情绪,避免因哭闹影响标本采集质量。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胸部CT检查时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方法。
2.孕妇:孕妇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利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如需进行胸部CT检查,要做好腹部防护。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考虑孕期生理变化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检查时要全面评估病情。在进行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避免因检查导致病情加重。同时,要结合基础疾病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检查时除了关注新冠感染相关指标外,还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