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是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而非遗传病,其通过空气传播,免疫力低下等人群感染风险高,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多项检测,治疗以化疗为主且需规范用药,特殊人群要针对性预防管理,预防上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通过这些措施可显著降低发病率。
一、肺结核并非遗传性疾病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细菌,而非遗传物质变异或遗传基因缺陷导致。遗传性疾病的核心特征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导致性状或疾病代际传递,如血友病、白囊性纤维化等,而肺结核的发病机制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宿主免疫反应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无遗传物质参与。
二、肺结核的传播途径与风险因素
1.传播途径: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含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核可悬浮于空气中,被健康人吸入后感染。密切接触肺结核患者(如家庭成员、同事)或处于通风不良环境(如监狱、养老院)是主要感染场景。
2.风险因素:免疫力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营养不良者、老年人及儿童更易感染。此外,吸烟、酗酒、居住拥挤等生活方式因素可增加感染风险。例如,HIV感染者患肺结核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6~31倍,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感染风险增加2~3倍。
三、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方法:肺结核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如咳嗽、咳痰、低热、盗汗)、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显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浸润影)、痰涂片或培养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如XpertMTB/RIF)。其中,痰涂片阳性率约30%~50%,培养阳性率可达80%,但需2~8周;XpertMTB/RIF可在2小时内同时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及利福平耐药性,敏感性达98%。
2.治疗方案:肺结核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标准方案为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治疗,继以4个月异烟肼、利福平二联维持。耐药肺结核需根据药敏试验调整方案,可能包括贝达喹啉、利奈唑胺等二线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常规及痰菌转阴情况,疗程不足或不规则用药易导致耐药。
四、特殊人群的预防与管理
1.儿童:5岁以下儿童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易发展为原发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需接种卡介苗(BCG)预防重症结核。家庭中有肺结核患者时,儿童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筛查,阳性者需预防性治疗(如异烟肼3~6个月)。
2.老年人:65岁以上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及合并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多,感染后症状不典型,易漏诊。建议每年进行胸部X线筛查,合并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HbA1c<7%)。
3.孕妇:妊娠期肺结核可能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风险,治疗需避免利福平在孕早期使用(可能致胎儿畸形),首选异烟肼、乙胺丁醇。哺乳期妇女可继续治疗,但需避免婴儿接触含利福平的乳汁。
五、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意义
1.控制传染源:肺结核患者需隔离治疗,直至痰菌转阴;密切接触者需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通风(每日至少3次,每次30分钟),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对肺结核患者居住环境进行紫外线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对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每年筛查,卡介苗接种适用于新生儿及未感染结核的免疫缺陷者。通过上述措施,肺结核发病率可显著下降,例如中国通过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2005~2019年发病率下降了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