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效率极低)及母婴垂直传播,免疫功能低下者、慢性疾病患者及特殊环境人群为高危群体,需通过患者管理、环境通风和密切接触者筛查阻断传播,同时对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出防护建议,并对HIV感染者、TST阳性儿童、器官移植受者等实施预防性治疗。
一、肺结核的传染途径
1.1、空气飞沫传播
肺结核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产生的飞沫传播,直径1~5微米的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研究显示,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感染风险较普通人群高3~5倍,尤其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如病房、家庭居室)中传播效率显著增加。
1.2、直接接触传播
极少数情况下,通过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或黏膜可能感染,但此途径传播效率极低。临床统计表明,直接接触传播病例不足总感染数的1%,主要见于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者(如艾滋病晚期患者)。
1.3、母婴垂直传播
孕妇若患活动性肺结核,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将结核分枝杆菌传给胎儿,新生儿感染后易发展为先天性结核病。数据显示,未接受规范治疗的孕妇,胎儿感染率可达15%~20%,规范治疗可将风险降至5%以下。
二、易感人群与高危因素
2.1、免疫功能低下者
包括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感染后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20倍。
2.2、慢性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波动导致免疫细胞功能受损,感染风险增加2~3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呼吸道黏膜屏障破坏,感染风险升高1.5~2倍。
2.3、特殊生活环境人群
长期居住在拥挤环境(如监狱、难民营)者,感染率较普通人群高4~6倍;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年感染风险达0.5%~1%。
三、传播阻断措施
3.1、患者管理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需佩戴外科口罩,咳嗽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废弃物需密封处理。研究证实,规范佩戴口罩可使飞沫传播距离从1米缩短至0.3米,传播效率降低70%。
3.2、环境通风
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每小时换气次数达6次以上时,感染风险降低80%。建议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3.3、密切接触者筛查
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接触者需在接触后8周内进行胸部X线检查及结核菌素试验(TST),若TST硬结直径≥10mm或胸部X线异常,需进一步行痰涂片检查。
四、特殊人群防护建议
4.1、儿童防护
5岁以下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结核病。建议家庭中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时,儿童需接种卡介苗,并避免与患者共处一室。
4.2、孕妇防护
孕妇感染后需立即启动抗结核治疗,首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组合,避免使用吡嗪酰胺(可能致胎儿肝损伤)。治疗期间需每月监测肝功能及胎儿发育情况。
4.3、老年人防护
65岁以上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感染后易合并肺部感染。建议每年进行胸部X线筛查,出现咳嗽≥2周、低热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五、预防性治疗适用人群
5.1、HIV感染者
HIV阳性且TST硬结直径≥5mm者,需立即启动异烟肼预防性治疗,疗程9个月,可将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降低60%~70%。
5.2、TST阳性儿童
5~14岁儿童TST硬结直径≥10mm,且无卡介苗接种史或接种后未形成疤痕者,需接受6个月异烟肼治疗。
5.3、器官移植受者
移植后6个月内TST转阳者,需联合使用异烟肼及利福平预防3个月,可降低感染风险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