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即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病因包括解剖因素、腹内压增高、盆底组织软弱,临床表现分早期和晚期,诊断有直肠指诊、内镜检查、排粪造影,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小儿、老年、女性患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脱肛的定义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是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
二、脱肛的病因
1.解剖因素
小儿骶骨弯曲度小,直肠较垂直,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脱垂;老年人肌肉松弛,骨盆底托力减弱,也容易发生直肠脱垂。
分娩过程中,骨盆底肌肉和韧带受损,可导致直肠脱垂的发生风险增加,女性相对男性在这方面可能有更高的患病几率。
2.腹内压增高
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这些情况会使腹内压力持续增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例如,慢性咳嗽患者,由于频繁咳嗽使腹压升高,直肠受到的向下推力增大,久而久之可能引发直肠脱垂。
3.盆底组织软弱
年老体弱、多次分娩等因素可导致盆底组织软弱,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减弱,容易发生直肠脱垂。比如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组织受到多次牵拉,支持功能下降,直肠脱垂的可能性增加。
三、脱肛的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
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小儿患者可能在排便时看到肛门有红色肿物脱出,早期往往容易被忽视。
2.晚期症状
肿物脱出后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才能回纳。随着病情进展,咳嗽、行走、下蹲等腹压增加时也可脱出。脱出的直肠黏膜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出血等,患者可出现肛门坠胀、疼痛、黏液便等症状。
四、脱肛的诊断
1.直肠指诊
可触及直肠黏膜松弛,肛管括约肌张力降低等情况。通过直肠指诊能初步了解直肠内及肛管周围的一些基本状况。
2.内镜检查
肛门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观察直肠黏膜的情况,排除其他肠道病变。例如,通过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清晰看到直肠内有无炎症、肿瘤等病变,同时也能辅助诊断直肠脱垂。
3.排粪造影
能动态观察排便过程中直肠的变化,有助于明确直肠脱垂的程度和类型。通过排粪造影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直肠脱垂是部分性还是完全性等情况。
五、脱肛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对于小儿直肠脱垂,多可自愈,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防治便秘和腹泻等。因为小儿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有自愈的可能。
成人早期直肠脱垂也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黏膜下或直肠周围,使黏膜与肌层粘连固定。但注射疗法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2.手术治疗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脱垂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多种,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手术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小儿患者
小儿直肠脱垂多与发育不完善有关,家长要特别注意小儿的排便情况,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排便用力。因为小儿排便用力会增加腹压,加重直肠脱垂的风险。同时,要加强小儿的营养,促进身体正常发育,随着小儿生长发育,部分可自愈。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存在肌肉松弛、盆底组织软弱等情况,要积极防治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疾病。因为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腹压增高更易导致直肠脱垂加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以减少咳嗽;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女性患者
女性在分娩后要注意盆底肌肉的锻炼,可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方式增强盆底肌肉力量,降低直肠脱垂的发生风险。分娩对女性盆底组织影响较大,产后及时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有助于恢复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