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囊肿是肛门周围组织形成的囊性肿物,按病因分感染性(如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和非感染性(如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形成机制包括感染性因素(肛腺感染、创伤后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皮脂腺阻塞、表皮植入、先天发育异常),20-40岁男性发病率高,久坐、便秘等生活方式及克罗恩病等病史增加风险,症状从无症状包块到疼痛等,诊断通过视诊、触诊、影像学和穿刺,治疗分非手术(抗感染、坐浴)和手术(切开引流、囊肿切除术、挂线术),特殊人群有不同管理方式,预防分一级(保持清洁、避免久坐、增加纤维摄入)和二级(定期检查),术后24小时内避免排便,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一、肛门囊肿的定义与分类
肛门囊肿是肛门周围组织因多种因素形成的囊性肿物,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囊肿(如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和非感染性囊肿(如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其核心特征为局部包块、疼痛或无症状性隆起,影像学检查(超声或MRI)可显示囊性结构。
二、形成机制与核心诱因
1.感染性因素
1.1肛腺感染:肛管内肛腺开口堵塞导致分泌物积聚,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繁殖引发化脓性炎症,形成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囊肿。研究显示,约80%的肛周脓肿源于肛腺感染(AnnSurg.2018)。
1.2创伤后感染:肛门手术、硬物刺入或长期腹泻导致肛周皮肤破损,细菌侵入深层组织形成囊肿。
2.非感染性因素
2.1皮脂腺阻塞:肛周皮脂腺导管堵塞,分泌物潴留形成皮脂腺囊肿,常见于油脂分泌旺盛人群。
2.2表皮植入:外伤导致表皮细胞植入皮下组织,形成表皮样囊肿,多见于会阴部手术史者。
2.3先天发育异常:胚胎期肛管发育异常导致瘘管形成,后期分泌物积聚引发囊肿(如骶尾部藏毛窦)。
三、高危人群与风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20~40岁男性发病率较高,与雄激素水平、肛周卫生习惯相关。
2.生活方式:久坐、便秘、腹泻、高脂饮食增加肛周压力,促进囊肿形成。
3.病史影响:克罗恩病、糖尿病、免疫抑制患者感染风险升高,囊肿复发率增加。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谱:从无症状包块到疼痛、红肿、波动感,严重者伴发热、排便困难。
2.诊断流程:
2.1视诊:观察肛周隆起位置、大小、皮肤改变。
2.2触诊:评估包块质地、活动度、压痛。
2.3影像学:超声显示囊性无回声区,MRI明确与肛管关系。
2.4穿刺:感染性囊肿可抽出脓液,非感染性囊肿为皮脂样物质。
五、治疗原则与方案
1.非手术治疗:
1.1抗感染:针对感染性囊肿,选用覆盖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
1.2坐浴:温水坐浴(40℃~42℃,15分钟/次,每日3次)促进炎症消退。
2.手术治疗:
2.1切开引流:急性感染期开放创面,需每日换药。
2.2囊肿切除术:非感染期完整切除囊壁,复发率低于5%(DisColonRectum.2020)。
2.3挂线术:适用于与肛管相通的囊肿,减少术后肛瘘风险。
六、特殊人群管理
1.孕妇:优先保守治疗,手术需在孕中期进行,避免早产风险。
2.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HbA1c<7%)后再手术,降低感染风险。
3.儿童:需排除骶尾部畸胎瘤,手术采用可吸收线缝合,减少瘢痕形成。
4.老年人:评估心肺功能,术后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压疮。
七、预防与康复
1.一级预防:保持肛周清洁,每日温水清洗;避免久坐,每1小时活动5分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25~30g/日)。
2.二级预防:有肛周不适者定期肛肠科检查,早期发现微小囊肿。
3.术后护理:术后24小时内避免排便,使用镇痛泵控制疼痛;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