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会引发多种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性状改变(变细、便血)、腹痛(隐痛或胀痛、持续加重的腹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以及全身症状(消瘦、乏力),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不同,症状表现会有差异,需关注相关异常表现及时排查肠癌。
一、排便习惯改变
1.大便次数增多:肠癌可能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功能,导致大便次数较以往频繁。例如,原本每天1次大便,逐渐变为每天2-3次甚至更多,且大便形状、质地可能也会随之改变。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刺激肠道,使肠道频繁受到刺激产生便意。对于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功能本就相对较弱,更易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的情况;而有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溃疡性结肠炎等,本身肠道环境就不稳定,患肠癌后排便习惯改变可能更为明显。
2.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内肿瘤生长可能造成肠道部分梗阻,从而使大便排出困难,出现大便次数减少的情况。比如原本排便正常的人,突然出现几天才排便一次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大便干结等表现。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体中相对常见,因为老年人肠道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若再发生肠癌导致梗阻,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
二、大便性状改变
1.大便变细: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空间,会使肠腔变窄,导致排出的大便形状变细,形似铅笔状等。这是肠癌较典型的症状之一。长期有高脂、低纤维饮食生活方式的人群,肠道功能受影响,发生肠癌后大便变细的表现可能更易出现;而有家族肠癌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更需关注大便性状变化。
2.便血:肠癌病灶表面容易溃烂出血,血液混入大便中。便血可表现为大便带血,颜色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黑便(出血量大且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例如,粪便表面可见少量鲜血,或大便与血液混合。对于年龄较大(如50岁以上)的人群,出现便血情况需高度警惕肠癌可能;女性在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若出现便血也不能放松对肠癌的排查,因为此时身体状况特殊,肠道问题可能被忽略。
三、腹痛
1.隐痛或胀痛:肠癌早期可能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不固定,可能在腹部的某一区域反复出现。这是由于肿瘤生长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功能紊乱所致。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本身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肠道功能易受影响,发生肠癌时腹痛表现可能更不典型;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厚,对腹痛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容易延误病情。
2.持续加重的腹痛:随着病情进展,腹痛可能逐渐加重,且疼痛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如果腹痛从间歇性变为持续性,或者疼痛程度明显加剧,需及时就医排查肠癌等疾病。有肠道手术史的人群,肠道结构发生改变,再次出现腹痛时更要警惕肠癌复发等情况。
四、腹部肿块
部分肠癌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肿块,肿块质地一般较硬,形状不规则,可能伴有压痛。但腹部肿块并非早期肠癌都能触及的典型表现,且触及肿块时病情可能已不是早期。对于有腹部不适症状且家族中有肠癌患者的人群,更要定期进行腹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肿块。
五、全身症状
1.消瘦:肠癌属于消耗性疾病,肿瘤生长会消耗人体大量营养物质,同时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消瘦的表现,体重可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长期营养不良、饮食不均衡的人群,本身身体营养储备不足,患肠癌后消瘦症状可能更为突出;老年人群体基础代谢率降低,一旦出现消瘦更需引起重视。
2.乏力:由于肿瘤消耗、慢性失血等原因,患者可能出现乏力、疲倦等全身症状,感觉身体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对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但突然出现乏力加重且原因不明的人群,要考虑到肠癌等疾病的可能;女性在生理期本身可能有乏力表现,但如果非生理期出现异常乏力,也需排查肠癌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