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需从生命体征监测、体位与活动、饮食护理、引流管护理(若有)、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切口情况、合理安排体位与活动、逐步恢复饮食、妥善护理引流管、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等,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护理要点。
一、术后一般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一般每隔15-3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需频繁观察,体温方面要警惕术后吸收热等情况,婴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术后体温异常变化需高度重视;老年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细致观察。
2.切口情况观察:观察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切口红肿、疼痛加剧或有异常分泌物,需及时处理。不同年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有所差异,儿童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注意局部卫生;老年患者切口愈合相对缓慢,要加强对切口的护理。
二、体位与活动
1.体位:患者麻醉清醒后,如无禁忌,可采取半卧位。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使炎症局限,减轻中毒症状。对于小儿患者,需在家长协助下保持合适体位,避免因体位不适导致躁动影响恢复;老年患者半卧位时要注意避免长期受压部位出现压疮等问题。
2.活动:鼓励患者早期活动,术后24小时内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第1天可坐起,逐步在床上活动,术后第2-3天可在床边活动。早期活动可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减少肺部并发症等。儿童患者早期活动需在医护人员或家长看护下进行,防止意外;老年患者活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三、饮食护理
1.禁食与流食阶段:术后需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一般术后6-12小时可开始少量饮水,如无不适,可进食流食,如米汤、藕粉等。对于小儿患者,要注意流食的温度和量,避免引起胃肠不适;老年患者流食选择要考虑消化吸收能力,可适当增加营养丰富的流食。
2.半流食及普食阶段:胃肠功能进一步恢复后,可过渡到半流食,如米粥、面条等,然后逐步过渡到普食。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原则,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促进切口愈合和身体恢复。儿童患者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挑食;老年患者要注意控制食物的硬度,防止消化不良。
四、引流管护理(若有)
1.固定与观察:如果术后放置了引流管,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并准确记录。例如,引流液若为血性且量较多,需及时报告医生。小儿患者引流管固定要更加牢固,防止因患儿活动导致引流管移位;老年患者皮肤相对松弛,要注意加强引流管固定的稳定性。
2.引流管更换与护理: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引流管的护理,定期更换引流袋等。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五、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出血: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出血表现。若发生出血,需配合医生进行相应处理。小儿患者出血症状可能不典型,要密切关注其精神状态等;老年患者出血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2.切口感染:除了观察切口情况外,还需注意患者有无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一旦发生切口感染,要加强切口换药等处理。儿童切口感染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要重视;老年患者切口感染恢复时间可能较长,要做好长期护理准备。
3.肠粘连: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呕吐等肠梗阻表现。鼓励患者早期活动等措施可预防肠粘连,若发生肠粘连,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小儿肠粘连可能因早期活动不充分等原因发生,要注重早期活动指导;老年患者肠粘连发生率相对较高,要加强预防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