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皮质腺瘤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细胞的良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肾上腺肿瘤的30%~50%,发病与基因突变、激素代谢异常及细胞增殖失控相关,部分有家族遗传倾向。其病理特征包括功能性腺瘤(约80%分泌过量激素,以皮质醇腺瘤和醛固酮腺瘤常见)和非功能性腺瘤(占20%~30%);临床表现上功能性腺瘤有典型症状,非功能性腺瘤大肿瘤可能压迫引发症状;诊断通过激素检测、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确诊;治疗上功能性腺瘤首选腹腔镜手术,非功能性腺瘤大或有压迫症状时手术,同时有药物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需特殊管理;预后方面功能性腺瘤术后需长期随访激素水平,非功能性腺瘤术后每年复查CT,治疗需个体化并多学科协作以确保安全有效。
一、病理特征与分类
1.功能性腺瘤:约80%的病例可分泌过量激素,以皮质醇腺瘤(库欣综合征)和醛固酮腺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最为常见。前者导致糖皮质激素过度分泌,引发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后者因醛固酮分泌亢进,表现为顽固性高血压、低钾血症及肌无力。
2.非功能性腺瘤:占20%~30%,通常无激素分泌异常,多因体检发现或压迫周围组织(如肾脏、下腔静脉)引发症状。
3.病理亚型:根据细胞形态可分为透明细胞型、颗粒细胞型及嗜酸细胞型,但亚型与临床预后无明确相关性。
二、临床表现差异
1.功能性腺瘤:
皮质醇腺瘤:典型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骨质疏松及精神症状。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迟缓,女性患者常伴月经紊乱。
醛固酮腺瘤:以高血压合并低钾血症为特征,患者可出现周期性瘫痪、手足麻木及多尿。长期低钾可致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诱发肾结石。
2.非功能性腺瘤:肿瘤直径>4cm时可能压迫肾脏或导致肾上腺静脉血栓,引发腰痛、血尿等症状。
三、诊断流程与关键检查
1.激素检测:
皮质醇腺瘤: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110μg/24h,午夜血浆皮质醇>7.5μg/dl,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无法被抑制。
醛固酮腺瘤: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30,立位醛固酮>15ng/dl,且盐水负荷试验后醛固酮不被抑制。
2.影像学检查:
CT平扫+增强:典型表现为肾上腺单发结节,直径1~6cm,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
MRI:对微小腺瘤(<1cm)及转移灶的检出率优于CT,但费用较高。
3.病理确诊:手术切除后需行免疫组化检查,确认ACTH、醛固酮合成酶等激素受体表达情况。
四、治疗原则与特殊人群管理
1.手术治疗:
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是功能性腺瘤的首选方案,术后80%的患者高血压、低钾血症可完全缓解。
非功能性腺瘤直径>4cm或存在压迫症状时需手术切除,以预防恶变(虽腺瘤恶变率<5%)。
2.药物治疗:
皮质醇腺瘤:术前可短期使用酮康唑抑制皮质醇合成,但长期应用需监测肝功能。
醛固酮腺瘤:螺内酯为一线用药,可拮抗醛固酮受体,但需定期监测血钾及肾功能。
3.特殊人群管理:
妊娠期女性:功能性腺瘤需在孕中期行腹腔镜手术,以降低流产及早产风险。非功能性腺瘤可密切随访至产后处理。
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时,术前需优化血压、血糖控制,术后加强容量管理,预防肾上腺危象。
儿童患者:手术需谨慎评估肿瘤大小及激素分泌情况,避免过度治疗影响生长发育。
五、预后与随访
功能性腺瘤术后需长期随访激素水平,皮质醇腺瘤患者复发率约5%~10%,醛固酮腺瘤患者复发率更低。非功能性腺瘤术后每年复查CT,监测肿瘤再生或恶变。
肾上腺皮质腺瘤的治疗需个体化,结合激素水平、影像学特征及患者全身状况制定方案。功能性腺瘤早期手术可显著改善预后,非功能性腺瘤需权衡手术风险与获益。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需多学科协作,确保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