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如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尿道损伤(器械检查损伤、性生活损伤)、尿道梗阻(先天性尿道狭窄、结石或肿瘤)、局部免疫力下降(年龄因素、基础疾病影响)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卫生习惯不佳、长期憋尿)。
一、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尿道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女性由于尿道短而宽,且靠近肛门,大肠埃希菌容易从肛门周围侵入尿道引发感染。性生活、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因素会增加大肠埃希菌感染尿道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不洁的性生活可能导致尿道黏膜损伤,使得大肠埃希菌更容易定植并引发炎症反应。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葡萄球菌属细菌也可引起尿道炎。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葡萄球菌容易通过血行感染或直接蔓延等方式侵入尿道。比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和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葡萄球菌等细菌的侵袭而引发尿道炎。
2.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等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常见病原体。性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性活跃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年轻的性活跃人群,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支原体、衣原体引发尿道炎的几率明显升高。支原体、衣原体可黏附在尿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二、尿道损伤
1.器械检查损伤
在进行尿道器械检查时,如导尿、尿道镜检查等,可能会导致尿道黏膜损伤。如果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就容易引起继发感染,从而引发尿道炎。例如,导尿时如果尿道黏膜被导尿管擦伤,细菌就有了可乘之机,容易在损伤部位定植并引发炎症。
2.性生活损伤
过于剧烈的性生活可能会造成尿道黏膜的微小损伤。女性在性生活后更容易发生尿道炎,部分原因就是性生活可能导致尿道黏膜的机械性损伤,为病原体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且性生活时的摩擦等因素可能改变尿道的局部环境,使得病原体更易生长繁殖。
三、尿道梗阻
1.先天性尿道狭窄
一些男性出生时就存在先天性尿道狭窄,这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在尿道内潴留,容易滋生细菌,长期刺激尿道黏膜,引发尿道炎。例如,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等先天性尿道狭窄情况,会使尿道的通畅性受到影响,尿液排出受阻,进而增加尿道炎的发生风险。
2.结石或肿瘤
尿道结石或尿道肿瘤可引起尿道梗阻。尿道结石会堵塞尿道,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尿液中的细菌无法及时被冲刷排出,在局部大量繁殖,引发尿道炎。尿道肿瘤也会占据尿道空间,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长期的尿液潴留和局部刺激会引发炎症反应。例如,尿道结石患者中,很多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尿道炎表现,就是因为结石造成了尿道梗阻。
四、局部免疫力下降
1.年龄因素
老年人局部免疫力相对较低,尿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尿道炎。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各项功能包括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所以老年人患尿道炎的几率相对较高。
2.基础疾病影响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局部尿道组织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尿道炎。例如,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同时其免疫细胞的功能也可能受到抑制,使得尿道更容易发生感染。
五、不良生活方式
1.卫生习惯不佳
不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尤其是女性,不经常清洗外阴、更换内裤等,会使得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滋生,容易侵入尿道引发感染。例如,女性若长期不清洗外阴,尿道外口周围的细菌可能会沿着尿道上行感染。
2.长期憋尿
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尿液中的细菌容易繁殖,并且尿液反流至尿道的风险增加,从而引发尿道炎。比如,一些工作繁忙的人群,长时间憋尿,导致尿道内细菌无法及时排出,增加了尿道炎的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