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包含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等类型由汉坦病毒属病毒感染经接触呼吸道消化道母婴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表现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起病急有前驱症状后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等诊断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为支持对症治疗不同病期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包括防鼠灭鼠疫苗接种个人防护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有基础病史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等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包括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等类型,不同类型病原体及临床表现有差异,肾综合征出血热在全球分布较广,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主要见于美洲地区。
二、病因与传播途径
(一)病因
由汉坦病毒属病毒感染所致,该病毒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根据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为多个型别,不同型别引发的临床严重程度等有别。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如被感染鼠类咬伤或破损皮肤接触其污染物。2.呼吸道传播:含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可感染。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感染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等。4.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传给胎儿。
三、临床表现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典型表现
1.发热期:多为急起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颜面、颈、上胸部潮红(“三红”),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2.低血压休克期: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3.少尿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尿毒症、酸中毒等表现。4.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5.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症状逐步消失,但体力恢复需较长时间。
(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表现
起病急,先有发热、肌痛、头痛等前驱症状,随后迅速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可发展为呼吸衰竭,肾脏损害相对较轻。
四、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有疫区居住史、鼠类接触史等。
(二)临床表现
结合发热、出血、肾脏损害等典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增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等。2.尿常规:尿蛋白阳性,可有血尿、管型尿等。3.血清学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发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也可检测病毒抗原等。
五、治疗
主要为支持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病期采取相应措施。发热期需卧床休息,给予补液等维持内环境稳定;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少尿期需限制入量,防治肾衰竭;多尿期注意水电解质补充;恢复期加强营养,逐步恢复体力。
六、预防
(一)防鼠灭鼠
保持环境卫生,堵塞鼠洞,使用灭鼠药等降低鼠密度。
(二)疫苗接种
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是有效预防措施,适用于疫区高危人群,按程序接种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三)个人防护
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处理污染物时戴手套、口罩等,进食前洗净食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若接触鼠类等传染源易感染,需避免带儿童去鼠类活动频繁区域,家长发现儿童有发热等疑似出血热表现时应及时就医,就医过程中注意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二)孕妇
孕妇感染出血热风险需关注,感染后对胎儿可能有不良影响,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就医,医生需综合评估孕妇及胎儿情况进行诊治,用药需谨慎,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有慢性疾病者感染出血热后病情可能更复杂,如合并肾脏基础病者发生少尿等情况时需更密切监测肾功能,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病与出血热的处理,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