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普通发烧症状区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普通发烧在症状表现、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症状表现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热程度个体差异大、伴随症状多样,普通发烧多以低热至中度发热为主且全身症状相对轻;流行病学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有明确接触史且人群普遍易感,普通发烧多无特定接触史且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表现不同,病原学检测有区别;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感染两者后情况各有特点需不同应对。
一、症状表现方面
发热程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发热程度个体差异较大,可表现为低热(体温37.3~38℃)、中度发热(38.1~39℃)及高热(39℃以上);普通发烧多以低热至中度发热为主,高热相对少见。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约30%可出现39℃以上高热,而普通发烧因常见病因多为一般感染等,高热比例相对低。
伴随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除发热外,常伴有干咳、乏力、咽痛、鼻塞、流涕、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肌肉酸痛、腹泻等表现;普通发烧若为普通感冒引起,主要症状多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无明显干咳、嗅觉味觉减退等表现。例如,一项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和普通感冒发烧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中约80%有干咳症状,而普通感冒发烧患者中仅约20%有此表现。
二、流行病学方面
接触史关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往往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比如近期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或处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高发地区等;普通发烧多无明确的此类特定流行病学接触史,多因自身抵抗力下降等接触常见病原体引发。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有明确与确诊病例同乘交通工具等接触史的人群出现发烧等症状时,需高度警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能。
人群易感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不同年龄、性别、基础健康状况人群均可发病;普通发烧常见于各年龄段人群,一般人群均可因感染常见病原体而出现发烧,但相对而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等免疫力较低人群中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普通发烧若为细菌感染引起,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常升高,若为病毒感染引起,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减低,但一般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血常规表现有不同特点。例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多持续下降,而普通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变化相对不具有这种持续下降的典型特征。
病原学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通过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等明确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检测呈阳性可确诊;普通发烧需通过相应病原体检测来明确具体病因,如细菌培养、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等,一般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病原学检测阳性结果。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烧表现可能与成人有差异,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精神差、食欲减退等非典型症状,且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需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儿童普通发烧多因普通感冒等引起,一般通过适当休息、物理降温等多可缓解,但同样需关注儿童体温变化及整体状态。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烧更需重视,因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发烧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如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所以老年人出现发烧时要及时就医评估;老年人普通发烧也需关注,因其身体机能衰退,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休息和营养补充等。
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烧需谨慎处理,要综合考虑胎儿情况,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和相应处理;孕妇普通发烧也需重视,一般处理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多采用相对安全的物理降温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