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CT表现包括病变部位、病变形态、病灶密度及其他表现。病变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等,可单发或多发;病变形态有渗出性(云雾状、片状稍低密度影)、增殖性(结节状、斑点状高密度影)、干酪性(密度不均团块状影等)、空洞性(薄壁、厚壁空洞等);病灶密度多样,钙化灶是愈合常见表现;其他表现有支气管播散(沿支气管分布结节或斑片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改变(增厚、粘连、积液等),不同人群各表现有一定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肺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等部位。不同年龄段人群,其好发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肺结核病变分布相对较广泛,可累及多个肺叶;而成年人肺结核以上述典型部位多见。生活方式方面,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在这些部位出现结核病变,如有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者。
病变可单发或多发,单发时需与肺部其他单发占位性病变鉴别;多发时要考虑是否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等情况。
病变形态
渗出性病变:表现为云雾状、片状的稍低密度影,边界多不清楚。在影像学上密度均匀,CT值多在20-40HU左右。其形成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后,肺泡内有炎性渗出物积聚。对于儿童患者,渗出性病变可能进展较快,需密切观察;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渗出性病变范围可能更容易扩大。
增殖性病变:呈结节状、斑点状高密度影,边界较清楚,密度较高,CT值常高于50HU。是结核病变在修复过程中形成的肉芽组织,是肺结核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不同年龄人群增殖性病变的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免疫力不同的人群,其周围炎性反应程度可能不同,免疫力差者周围炎性反应可能更明显。
干酪性病变:可表现为密度不均的团块状影,内可见更低密度的坏死区,形成所谓的“虫蚀样”空洞等改变。当干酪样物质较大时,CT上可见边界清楚但内部密度不均匀的病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时,干酪性病变可能更易出现且进展快;儿童患者出现干酪性病变需警惕病情较重,可能影响肺功能等。
空洞性病变:结核空洞可分为薄壁空洞、厚壁空洞等。薄壁空洞壁薄,厚度多在3mm以内,边界较清楚;厚壁空洞壁厚度超过3mm,可伴有内壁不规则等表现。空洞内有时可见液平,提示有继发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空洞形成的机制相似,但儿童患者空洞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一旦形成空洞,影响也较大;老年人空洞可能更难愈合,且易合并其他并发症。
病灶密度
病灶密度可从较低的渗出密度到较高的增殖、钙化密度不等。钙化灶表现为高密度影,呈点状、斑片状或结节状,CT值常高于100HU,是结核病变愈合的常见表现,多见于病程较长的患者。不同年龄人群钙化灶出现的概率有所不同,儿童肺结核钙化相对较少见,而成年人肺结核病程较长者更易出现钙化。
其他表现
支气管播散: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结节状或斑片状阴影,呈“树芽征”等表现,提示结核杆菌沿支气管播散。对于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支气管播散可能更易发生,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利于结核杆菌的播散;儿童患者发生支气管播散需及时处理,避免影响呼吸功能。
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肺结核可引起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表现为相应部位淋巴结体积增大。淋巴结肿大可能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不同年龄人群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淋巴结肿大有时需与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等鉴别;老年人淋巴结肿大要考虑多种病因,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胸膜改变:可出现胸膜增厚、粘连,甚至胸腔积液等表现。胸膜增厚在CT上表现为胸膜呈带状高密度影,粘连可使胸膜缘不规则等;胸腔积液表现为胸腔内液体密度影,包裹性积液可呈局限性。对于有基础病史如心脏病等的患者,出现胸膜改变时需考虑心功能不全等其他病因导致的可能;儿童患者出现胸膜改变要注意评估对呼吸功能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