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诊断需综合多方面结果,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超2周、咯血、低热等,体征随病变范围而异;影像学检查中胸部X线是常用筛查,胸部CT对微小等病变诊断价值高;微生物学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有提示作用,痰培养是金标准;结核菌素试验通过皮内注射判断,结果需结合临床;分子生物学检查如核酸检测等有快速等特点,最终要综合多检查结果判断,不能单靠单一检查确诊或排除。
一、临床症状与体征
1.常见症状:肺结核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痰,一般持续2周以上;可伴有咯血,痰中带血或少量咯血较为常见;还可能有低热,多为午后潮热,体温一般在37.3~38℃之间,可伴有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有基础病史的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体征:病变范围较小时可能无明显体征,病变范围较大时可在肺部听到湿啰音等,若有大量胸腔积液还可出现胸廓饱满、语颤减弱、叩诊实音、呼吸音减低等体征。
二、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肺结核的典型X线表现多样,如原发型肺结核可见哑铃状阴影,即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组成的哑铃状改变;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见双肺弥漫性的粟粒状阴影,大小、密度、分布均匀;继发型肺结核多发生在肺尖或锁骨下区,可见渗出、增殖、纤维化、干酪样坏死、空洞等多种性质病灶同时存在。不同年龄人群的胸部X线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相对更易出现典型表现;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X线表现可能不典型,需与其他肺部疾病相鉴别。
2.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病变、隐蔽部位病变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灶的形态、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有助于更早发现肺结核病变,尤其对早期肺结核、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痰涂片抗酸染色:是简单快速的检查方法。痰标本中找到抗酸杆菌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但阳性率相对较低。留取痰标本时应注意,清晨第一口痰为佳,要确保痰液来自肺部,儿童留取痰标本可能需要特殊的辅助方法,如拍背等促进痰液排出。
2.痰培养:是诊断肺结核的金标准之一。痰培养可以确定结核分枝杆菌的菌种,并能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痰培养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8周。
四、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1.原理与方法:是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来测定人体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及细胞免疫状态。试验方法是将PPD5IU(国际单位)注射于左前臂掌侧中部皮内,48~72小时后观察结果。
2.结果判断及意义:硬结直径≤4mm为阴性,5~9mm为弱阳性,10~19mm为阳性,≥20mm或虽<20mm但局部出现水疱、坏死为强阳性。阳性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强阳性提示可能有活动性肺结核,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等综合判断。不同年龄人群的PPD试验结果解读有差异,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阳性结果更应引起重视,可能提示有结核感染的可能。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
1.核酸检测(如PCR技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核酸,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特点。可以直接从标本中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的DNA或RNA,对于早期诊断、快速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2.基因芯片技术: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结核分枝杆菌相关基因,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为肺结核的诊断提供更多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在诊断肺结核时,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不能仅凭单一检查结果确诊或排除肺结核。对于疑似肺结核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