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是什么意思
小肠疝气是腹腔内小肠等脏器经腹壁薄弱点等向外突出形成包块,发病因先天性腹壁发育不完善及后天腹内压增高、腹壁强度降低,临床表现为可复性包块及局部不适,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治疗分非手术(婴幼儿观察、老人用疝气带)和手术(修补缺损)。
一、发病原因
1.先天性因素:
对于婴幼儿来说,先天性的腹壁发育不完善是常见原因。例如,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腹股沟处的鞘状突未闭合,就容易导致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此处突出,形成腹股沟疝,这在男婴中相对更为常见,因为男性的鞘状突闭合时间通常比女性晚。
一些先天性的腹壁肌肉发育不良等情况,也可能增加小肠疝气发生的风险。
2.后天性因素:
腹内压力增高: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咳嗽时腹内压力反复升高,容易推动肠管等组织向外突出;长期便秘的人群,排便时需要用力,也会使腹内压力增加,进而诱发小肠疝气;频繁举重等导致腹内压力持续增高的活动,同样可能引发小肠疝气。
腹壁强度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会发生退行性变,腹壁强度降低,更容易出现小肠疝气。另外,腹部手术史等导致腹壁组织受损,也会使腹壁强度减弱,为小肠疝气的发生提供条件。
二、临床表现
1.可复性包块:早期小肠疝气通常表现为可复性的包块,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包块可回纳腹腔。例如,腹股沟疝患者可在腹股沟区看到或摸到可回纳的包块,刚开始可能包块较小,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增大。
2.局部不适:包块突出时可能会有坠胀感等不适症状,当疝内容物发生嵌顿等情况时,会出现局部疼痛加剧等表现。如果小肠等组织被卡在疝环处不能回纳,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并且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的表现。
三、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婴幼儿小肠疝气多为先天性因素导致,家长要注意观察婴儿腹股沟等部位是否有异常包块。由于婴幼儿身体机能较弱,一旦发现疝气,要及时就医,因为部分婴幼儿的疝气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自行愈合,但如果发生嵌顿则需要紧急处理。要避免婴儿长时间哭闹、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内压力的情况,减少疝气突出的频率。
2.老年人:
老年人小肠疝气往往与腹壁强度降低有关,同时老年人可能还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控制慢性咳嗽等。当出现小肠疝气时,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由于老年人身体耐受性等因素,手术治疗需要谨慎评估,但如果发生嵌顿等紧急情况则需及时手术。
3.女性:
女性也可能发生小肠疝气,尤其是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子宫增大等因素可能会增加腹内压力,诱发疝气。女性在妊娠期要注意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腹内压力过度增高。一旦发现疝气,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适的处理。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初步发现腹壁的薄弱点以及突出的包块等情况。例如,在腹股沟疝的检查中,医生会让患者站立、咳嗽等,观察包块的突出情况。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判断疝内容物是否有嵌顿等异常情况。
五、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婴幼儿的小型疝气,有可能随着生长发育自行愈合,可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法,但要密切随访。同时,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可考虑使用疝气带等保守治疗方法,但疝气带只是起到暂时压迫疝环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疝气,而且使用时要注意正确佩戴,避免对局部组织造成损伤。
2.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小肠疝气的主要有效方法。目前常见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手术的目的是修补腹壁的缺损,将突出的疝内容物回纳腹腔。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