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有排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或减少)、大便性状改变(便血、变细)、腹痛(隐痛或胀痛及程度变化)、腹部肿块(部分可触及)、全身症状(贫血、体重减轻)等表现,老年人、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肠癌家族史人群需特别注意相关症状,及时检查排查肠癌。
一、排便习惯改变
排便次数增多:正常排便规律被打乱,原本一天一次或几天一次排便,变为一天数次甚至更多。这是因为肠癌肿瘤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引起排便次数增加。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肠癌患者早期会出现每日排便3-5次甚至更多的情况,且大便不成形。
排便次数减少:与排便次数增多相反,肠道内肿瘤生长可能会导致肠道狭窄,使粪便通过受阻,从而出现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有些患者可能2-3天才有一次排便,且大便干结。
二、大便性状改变
便血:粪便中带血是肠癌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便血的颜色可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多数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与粪便混合。这是由于肿瘤表面破溃出血所致。例如,右半结肠癌患者便血多为暗红色,左半结肠癌患者便血则相对更鲜红,且常与粪便相混。有临床研究统计,约60%-80%的肠癌患者早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便血症状。
大便变细:肿瘤在肠道内生长,占据一定空间,会使肠腔狭窄,导致排出的大便形状变细,呈扁条状或铅笔状等。这是因为肿瘤逐渐阻塞肠道,影响了粪便的正常通过和成型。
三、腹痛
隐痛或胀痛:肠癌早期可能会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多不固定,可能在腹部的某个区域间断性发作。这是由于肿瘤刺激肠道,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功能紊乱所致。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脐周或下腹部隐隐作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容易被忽视。
程度变化:随着病情发展,腹痛可能会逐渐加重,但早期多为轻度疼痛。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有所差异,一些体质较敏感的患者可能会更早察觉到腹痛的变化。
四、腹部肿块
可触及肿块:部分肠癌患者在早期可能在腹部摸到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活动或固定。右半结肠癌的肿块多可在右侧腹部触及,左半结肠癌的肿块则相对较硬且位置较固定。例如,通过触诊发现腹部有异常包块,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为肠癌引起。但要注意,腹部肿块的发现并非所有肠癌患者都会出现,且需专业医生进行准确判断。
五、全身症状
贫血:由于肿瘤慢性失血,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从而引起一系列全身不适。研究表明,约30%-50%的肠癌患者早期会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
体重减轻:患者可能会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这是因为肿瘤生长消耗体内营养物质,同时患者可能会因肠道功能改变导致食欲下降,摄入营养减少,进而出现体重逐渐减轻的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肠癌早期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锐,如便血可能被误认为是痔疮出血而忽视,腹痛可能被当作肠胃功能紊乱等疾病。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包括粪便潜血试验、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肠癌。
女性:女性在关注自身健康时,除了常规的身体检查外,要注意肠癌症状与妇科疾病等的鉴别。例如,不要将肠道出血等症状单纯归因于妇科问题,应全面考虑,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排查肠癌。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肠癌风险较高,更应密切关注自身排便、腹部等情况的变化。一旦出现排便习惯、大便性状改变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检查,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肠道负担,干扰肠道正常功能,使肠癌早期症状更易被忽视或延误诊断。
有肠癌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比普通人群患肠癌的风险更高,应更频繁地进行肠癌相关筛查。除了常规的粪便检查、肠镜检查外,可能需要更早开始筛查,并且筛查的频率可能要相对增加,以便早期发现肠癌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