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属细菌性感染,可根据感染部位分类;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抗酸性等生物学特性,通过空气传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免疫力低下等人群易感;其临床表现包括全身及呼吸系统症状,诊断依据涵盖病原学、影像学和免疫学检查;特殊人群感染风险不同,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治疗遵循“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原则,采用特定方案,疗程通常6个月,耐药结核需延长,治疗期间需监测多项指标并注意药物联用风险。
一、肺结核的病原体类型及分类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属于细菌性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为需氧菌,具有抗酸性特征,可在巨噬细胞内长期存活,导致肺部及全身多器官的慢性炎症反应。根据感染部位不同,肺结核可分为原发性肺结核(多见于儿童,感染灶位于肺门淋巴结)、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通过血液传播至全身)、继发性肺结核(成人常见,病灶多位于肺尖部)及结核性胸膜炎(累及胸膜腔)。
二、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与感染机制
1.生物学特性: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富含脂质(如分枝菌酸、蜡质D),可抵抗酸性环境及溶酶体杀伤,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数月。其生长缓慢,培养需2~6周可见菌落,对紫外线、高温(60℃以上)敏感,但可在低温下长期存活。
2.感染机制:当含菌飞沫(直径1~5μm)被吸入后,结核分枝杆菌可逃避呼吸道纤毛清除,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通过抑制溶酶体融合、诱导自噬体形成等机制在巨噬细胞内增殖,并分泌ESAT-6等毒力因子破坏细胞结构,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形成干酪样病变。
三、流行病学特征与感染途径
1.传染源: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者)是主要传染源,其呼吸道分泌物中含大量结核分枝杆菌。
2.传播途径:通过空气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含菌飞沫核(直径1~5μm),可悬浮于空气中数小时,被易感者吸入后感染。
3.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感染者、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营养不良者、老年人及儿童感染风险较高。研究显示,HIV阳性者患结核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低热(午后为主)、盗汗、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及咳嗽、咳痰(可能带血)、胸痛等呼吸系统症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可伴高热、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
2.诊断依据:
2.1.病原学检查: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是确诊金标准,但敏感性仅30%~50%;痰培养阳性率更高,但需2~6周。
2.2.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可显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浸润影、空洞形成等特征性表现;CT可更清晰显示微小病灶及淋巴结肿大。
2.3.免疫学检查: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通过检测T细胞对结核特异性抗原的反应,特异性高于结核菌素试验(TST),且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
五、特殊人群的感染风险与预防措施
1.儿童:5岁以下儿童感染后易发展为原发性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需接种卡介苗(BCG)预防。家庭接触者应定期筛查,若发现活动性结核需及时治疗。
2.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需加强营养支持,定期进行胸部X线筛查。
3.免疫抑制人群: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需每年进行结核筛查,若CD4+T细胞计数<200/μL,应预防性使用异烟肼。
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感染风险增加3倍,需严格监测血糖,HbA1c控制在7%以下以降低感染风险。
六、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肺结核治疗需遵循“早期、规律、全程、联合、适量”原则,采用2HRZE/4HR方案(H:异烟肼,R:利福平,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疗程通常为6个月,耐药结核需延长至18~24个月。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视力及听力,避免利福平与华法林联用导致出血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