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因肛腺阻塞感染,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早期可抗生素等非手术治疗,脓肿形成需手术引流;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数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有局部和全身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需手术治疗,非手术仅作辅助。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1.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阻塞感染引起,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常与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有关,有肛肠疾病病史者发病风险更高。病理上表现为局部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形成含有脓液的腔隙。
2.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数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内口多位于肛窦,外口在肛周皮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同样男性相对多见,与肛周脓肿有相似的易患因素,如肛肠疾病史、不良生活方式等。病理上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病变,瘘管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
二、临床表现
1.肛周脓肿:
局部症状:病变部位剧烈疼痛,开始为胀痛,随后可呈持续性跳痛,排便、行走时疼痛加剧。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对于不同部位的肛周脓肿有不同表现,如肛门周围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坐骨直肠窝脓肿全身症状较重,如发热、寒战等,局部有深压痛,可出现坐立不安等表现。
全身症状:炎症较重时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小儿患者可能全身症状更为明显,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2.肛瘘: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肛周外口间断性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有时外口可暂时闭合,导致脓液积聚,出现局部肿痛,闭合的外口破溃后又可流出脓液,如此反复发作。可在肛周皮肤触及条索状瘘管,按压时有轻度疼痛。
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当肛瘘反复发作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小儿患者若肛瘘反复感染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
三、诊断方法
1.肛周脓肿: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触及直肠壁肿块,有压痛,脓肿形成时可触及波动感。对于位置较深的脓肿,可能需要借助超声等检查协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肛周的液性暗区,有助于判断脓肿的位置和大小;磁共振成像(MRI)对肛周脓肿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脓肿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2.肛瘘:
体格检查:观察肛周皮肤外口的位置、数量,通过探针检查可初步判断瘘管的走行,但要注意避免暴力操作导致假道形成。
影像学检查:MRI能够准确显示肛瘘的瘘管走向、内口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直肠腔内超声也可用于肛瘘的诊断,能发现瘘管的存在及内口情况。
四、治疗方式
1.肛周脓肿:
非手术治疗:早期炎症较轻时,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等,但抗生素治疗有一定局限性,仅适用于炎症初期且脓肿未形成者。同时可配合温水坐浴等局部理疗,促进炎症消退。
手术治疗:一旦脓肿形成,应及时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的位置等选择,如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等。小儿患者由于其机体恢复特点,手术需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必要性。
2.肛瘘:
手术治疗:肛瘘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切开或切除,使其形成开放的创面逐渐愈合。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肛瘘切开术、肛瘘挂线术等。小儿肛瘘患者手术时要考虑到其肛门发育等情况,选择相对微创且对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
非手术治疗:一般仅作为辅助治疗,不能彻底治愈肛瘘,如对于某些低龄儿童暂时无法耐受手术的肛瘘,可采用保持肛周清洁等保守措施,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