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败血症是由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引发的全身性感染,症状因感染真菌种类、患者基础健康状态及免疫功能差异而异,核心症状包括持续高热或低热交替、全身性炎症反应、器官功能受损及皮肤黏膜改变;特殊人群如免疫缺陷者、新生儿及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症状各有特征;诊断需血培养阳性、存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且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要与细菌性败血症、病毒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鉴别;治疗应尽早抗真菌、处理原发病灶并支持治疗,预防需严格无菌操作、合理用抗生素、免疫抑制患者定期监测、新生儿病房加强消毒;出现持续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等情况要及时真菌检查,免疫功能低下者避免接触土壤霉变物品,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长期用广谱抗生素者定期复查,新生儿有可疑症状立即就医,该病病情凶险,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护,及时诊断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一、真菌性败血症的典型症状
真菌性败血症是由真菌侵入血液循环并繁殖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其症状因感染真菌种类、患者基础健康状态及免疫功能差异而呈现不同特征。核心症状包括:
1.持续高热或低热交替
体温波动范围常为38.5℃~40℃,部分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可能仅表现为低热(37.5℃~38℃)。发热模式呈不规则性,抗生素治疗无效是其重要特征。
2.全身性炎症反应
患者常出现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升高,但程度较细菌性败血症轻。
3.器官功能受损表现
根据感染真菌的侵袭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器官功能障碍:
呼吸系统:咳嗽、呼吸困难、胸痛,X线检查可见肺部浸润影
神经系统: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脑膜刺激征
心血管系统: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
4.皮肤黏膜改变
部分患者可见特征性皮疹,如念珠菌性败血症可出现口腔黏膜白斑(鹅口疮)、皮肤红斑结节;隐球菌病可见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二、特殊人群症状特征
1.免疫缺陷患者(如HIV/AIDS、血液病)
症状常不典型,发热可能为唯一表现,但病情进展迅速,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2.新生儿及婴幼儿
表现为反应差、喂养困难、呼吸急促、黄疸加重等非特异性症状,体温可能不升或仅轻度升高。
3.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
原有基础疾病症状可能加重,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恶化,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心衰表现等。
三、诊断依据及鉴别要点
确诊需满足以下条件:
1.血培养阳性(连续2次以上相同真菌菌种)
2.存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如中心静脉导管、广谱抗生素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3.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
鉴别要点:
与细菌性败血症相比,真菌性败血症起病较缓,发热峰值较低,但病程更长
病毒性疾病常伴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血培养阴性
寄生虫感染多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四、治疗原则及预防建议
治疗原则:
1.尽早启动抗真菌治疗(如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等)
2.积极处理原发病灶(如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3.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
预防建议:
1.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侵入性操作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
3.免疫抑制患者定期监测真菌感染指标
4.新生儿病房加强环境消毒
五、温馨提示
1.出现持续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及时进行真菌相关检查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化疗后、器官移植后)应避免接触土壤、霉变物品
3.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高血糖状态易诱发真菌感染
4.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患者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
5.新生儿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急促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感染可能
真菌性败血症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早期识别症状、及时诊断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特殊人群需加强监护,出现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