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刚地弓形虫有速殖子和缓殖子形态,传播途径包括经口、母婴及输血或器官移植等,人群易感性不同,免疫正常者多隐性感染,免疫低下者病情重,孕妇和儿童感染影响大,诊断有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治疗对免疫正常隐性感染观察,有症状或免疫低下者需抗弓形虫治疗。
一、弓形虫病的定义
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刚地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和多种动物都可感染。
二、病原体特点
刚地弓形虫有多种形态,在急性期可呈速殖子形态,其呈新月形或香蕉形,大小约4-7μm×2-4μm,依靠主动侵入宿主细胞进行繁殖;在慢性期可形成缓殖子,包埋在由宿主细胞反应形成的包囊内,包囊大小不一,直径可从数微米至100μm以上,包囊可长期存活于宿主组织中,如脑、肌肉等部位。
三、传播途径
1.经口传播
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食用未煮熟的含有弓形虫包囊或假包囊的肉、蛋、奶等食物是常见的感染方式。例如,食用未熟透的涮羊肉,其中可能含有刚地弓形虫的速殖子,人食用后就可能感染。
接触被弓形虫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也可感染。猫科动物是弓形虫的终宿主,猫粪便中可排出卵囊,卵囊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污染周围环境后,人接触后经口摄入就会感染。
2.母婴传播
孕妇感染弓形虫后,弓形虫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引起先天性弓形虫病。孕妇在孕期初次感染弓形虫时,胎儿感染的风险较高,可能导致胎儿出现流产、早产、死胎或出生后患有先天性弓形虫病,表现为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脑钙化等多种严重的临床表现。
3.其他传播途径
经输血或器官移植也可传播弓形虫病,虽然相对少见,但也是可能的传播方式。
四、人群易感性及不同人群感染特点
1.免疫功能正常人群
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弓形虫后可不出现明显症状,呈隐性感染状态。部分人可能出现轻微的流感样症状,如低热、头痛、肌肉疼痛等,一般可自行缓解,机体可通过自身免疫反应将弓形虫局限,形成包囊处于潜伏状态。
2.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感染弓形虫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且易扩散。弓形虫可侵犯多个器官,如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引起弓形虫脑炎,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侵犯肺部时,可引起肺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3.孕妇
孕妇感染弓形虫后,除了自身可能有轻微不适外,对胎儿的影响较大。如前所述,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导致胎儿多种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因此孕妇在孕期应特别注意预防弓形虫感染,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食物、猫等。
4.儿童
儿童感染弓形虫后,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后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且一旦感染,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较大影响,如影响智力发育、导致眼部病变等。同时,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如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食物等,也存在感染弓形虫的风险,家长需注意儿童的生活卫生,预防感染。
五、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
可取患者的体液(如脑脊液、羊水、胸腔积液等)、组织活检标本等进行涂片、染色,查找弓形虫的速殖子或包囊,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2.血清学检查
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等。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弓形虫特异性抗体,如IgM、IgG等,来辅助诊断。一般来说,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慢性感染。但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判断,因为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抗体的产生可能不典型。
六、治疗原则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隐性感染患者,一般无需治疗,但需密切观察。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抗弓形虫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磺胺嘧啶、乙胺嘧啶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权衡利弊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