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CT表现多样,病变部位好发于双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等,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其特点;病变形态包括结节状影、斑片状影、空洞影、条索状影等,不同形态在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鉴别要点;病变密度有混杂密度影和钙化影等,代表不同病理阶段;还有支气管改变及肺门纵隔淋巴结改变等,不同年龄人群相应改变有不同临床意义。
一、病变部位
肺结核的CT表现中病变部位具有多样性,好发于双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等部位。这与该部位的解剖结构及通气、血流分布等因素有关,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相对血流供应、通气情况等使得结核菌容易定植繁殖。对于儿童患者,病变部位可能相对更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详细判断;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肺组织改变等影响,病变部位显示可能受一定干扰,但总体仍遵循肺结核好发部位的一般规律。
二、病变形态
1.结节状影: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可以是粟粒样结节,粟粒样结节直径多在1-2mm,弥漫分布时类似粟粒样肺结核表现;也可以是较大的结节,边缘可能清楚或模糊。结节状影的形成是因为结核菌感染引起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及增生,在CT上呈现出结节样改变。在儿童患者中,粟粒样结节可能更为常见,需警惕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可能;老年患者结节状影可能与其他肺部慢性病变有一定鉴别难度,需要结合病史等综合判断。
2.斑片状影:呈片状的模糊影,边界不清。这是由于结核病灶的炎性渗出、细胞浸润等造成肺组织的炎性改变,在CT上表现为斑片状影。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斑片状影的鉴别诊断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斑片状影需与肺炎等疾病鉴别,老年患者则要与肺炎、肺癌等病变鉴别,因为这些疾病在CT上可能都有类似斑片状影表现。
3.空洞影:部分肺结核患者可出现空洞,空洞的形态多样,可为单发或多发空洞。空洞壁可薄厚不一,内壁可能光滑或不光滑。空洞的形成是因为结核病灶内的坏死组织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后形成。在儿童肺结核中,空洞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需高度重视;老年患者由于肺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等因素,空洞可能更易存在且不易愈合,同时要注意与肺癌性空洞等鉴别。
4.条索状影:表现为条索状的高密度影,多是病变愈合后遗留的纤维瘢痕组织。这是肺结核病变修复过程中的表现,在CT上呈现条索状。对于不同年龄,条索状影的临床意义有所不同,儿童患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后遗留的条索状影提示曾有结核感染及修复过程;老年患者条索状影可能与既往肺结核病史有关,也可能需要与其他慢性肺间质病变鉴别。
三、病变密度
1.混杂密度影:肺结核病灶常表现为混杂密度影,即同时存在多种密度成分,如既有高密度的钙化灶,又有低密度的坏死区等。这种混杂密度是因为结核病变处于不同的病理阶段,有渗出、增殖、坏死、钙化等多种病理改变同时存在。在儿童患者中,混杂密度影的出现提示病变处于较复杂的病理过程;老年患者混杂密度影需要综合考虑既往病史、其他检查等明确病变性质,因为其他肺部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混杂密度表现。
2.钙化影:表现为高密度的钙化灶,呈斑点状、斑块状等。钙化是肺结核病变愈合的一种方式,提示病变处于稳定阶段。儿童患者出现钙化影可能提示既往结核感染已愈合;老年患者钙化影如果是新出现的,需要警惕是否有结核复发等情况,但也可能是陈旧性病灶的钙化。
四、其他表现
1.支气管改变:可出现支气管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等改变。支气管管壁增厚是因为结核病变累及支气管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反应导致管壁增厚;支气管扩张是由于结核病变破坏支气管结构引起。对于儿童患者,支气管改变可能影响呼吸功能,需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支气管改变可能加重呼吸功能障碍,需结合呼吸功能等进一步评估。
2.肺门纵隔淋巴结改变:部分肺结核患者可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可为炎性反应性肿大或结核性淋巴结炎。在CT上表现为肺门或纵隔内结节状、团块状影。儿童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需警惕结核性淋巴结炎等情况;老年患者淋巴结肿大则要与肺癌转移等鉴别。